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17日表示,不排除菲律宾退出国际刑事法院。南非司法与狱政部长马苏塔10月21日宣布,南非已正式启动退出《罗马规约》的程序。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10月18日签署了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法案。西非国家冈比亚10月25日也宣布退出国际刑事法院,并指控该法院只会设法起诉非洲人。
陈胜表示,菲律宾总统关于可能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表态,反映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ICC设立至今令人诟病的“政治干预”问题的不满,二是出于菲律宾近期的内政措施可能会引发ICC调查的担忧。结合菲律宾总统杜尔特当选以来,反复强调要摆脱国际干预、外国驻军,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言辞激烈。如果菲律宾真的选择退出ICC,可以视为是一种反对西方国际政治干预的表态。
政治因素客观存在
陈胜认为,政治因素对ICC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他分析道,根据《罗马规约》,国际刑事法院的缔约国以及联合国安理会有权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显示一项或多项犯罪发生的情势。这样看来,国际刑事法院势必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因为不论是缔约国还是安理会,很有可能会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而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
此外,专家认为,《罗马规约》对于检察官自行调查权缺乏必要的制衡。根据《罗马规约》第15条只要检察官认定有合理的调查依据,不需要缔约国或者安理会提交情势就可以自行对某些地区的情势开始或进行调查。在前述政治因素影响的情况下,ICC在调查《罗马规约》涉及的相关国际性犯罪时,可能被利用为干涉国家内政的工具。
担忧引发ICC调查
陈胜表示,杜尔特当选后推行了一系列强硬且极富争议的措施打击国内的毒品犯罪。特别是允许“法外处决”毒贩的相关政策措施,导致了国内大量的杀戮情况出现,引发了联合国人权高专等国际组织的不满。上述政策很有可能触发《罗马规约》第七条项下的危害人类罪,此前ICC总检察官法图·本苏达亦声称要对此进行监视。
专家继续道,但是《罗马规约》第十条以及第十三条仅将ICC管辖权局限在:《罗马规约》缔约国和声明接受ICC管辖的非缔约国领域内发生的或由这些国家的公民所犯下的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
他指出,目前国际法基本原则遇到的最大挑战,在于各国对于该基本原则的遵守。改进的关键并不在于原则本身,更在于强调各国国际关系的法治化、确保国际法框架对于各国的约束力,反对双重标准的适用和解释国际法。同时,各国应当在平等协商的途径下,建立国际法的管制秩序,作为国际法的基本保障。
根据联合国1998年外交全权代表会议通过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规定,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7月1日正式成立。国际刑事法院负 责审理国家、检举人和联合国安理会委托其审理的案件,有权对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反人类罪和侵略罪四类罪行进行审判,但只能追究个人的刑事责任。
截至2015年10月6日止,全球已经有134个国家签署了《罗马规约》,并有123个国家批准了《罗马规约》,但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以及印度、以色列等国均未加入该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