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次会谈一开始气氛就很紧张,如果不说是丑闻般的开场白的话。通常在开场白部分,各方都要发表一个简短的礼节性致辞,但这次的开场白却变成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激烈辩论。期间各方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而且也对对方进行了指责。当时的气氛是如此紧张,以至于其他在场者甚至怀疑本次会谈是否会结束。中方极其严厉地回应了美国的所有指责,而且对中美关系最尖锐的问题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不满。
然而会谈还是继续了下去。也许华盛顿最初想要进行某种对抗,尽管它可能还没有做好遭遇中方如此猛烈抵制的准备。会谈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表示,会谈“强硬而直接”,但没有具体说明他们讨论的内容和结果。杨洁篪则表示谈判是建设性和坦率的,但同时指出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然存在矛盾。
张昕教授说:“中美‘2+2’阿拉斯加会谈期间,双方首次在这一层级比较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基本立场,阐释了双方各自政策的优先度以及所谓的政策红线。从这一角度来看,会谈应该是取得了效果。并且这也是双方核心外交团队的首次面对面正式会晤,在这一级别的外交官和外交政策的制订者层面,彼此有一个面对面相互了解个人风格和谈判风格的过程是必须的。同时在现阶段中美恢复高层对话,把美国前任政府期间搁置的对话机制重新启动,也是扭转了负面趋势。不过我认为此次会谈不会对双边关系的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
然而,正如中国外长王毅在与美方进行谈判时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就在会谈前夕对中国官员实施了新的制裁,这绝不是友好的举动。王毅明确表示,中国还指望在美国领土上能受到更友好的欢迎。顺便说一句,中国每年都要发布美国人权报告,但这次没有在安克雷奇会谈之前发布。但美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俄罗斯也一样,仍然坚持即使不是粗暴也是强硬的路线。拜登发表的言论,连特朗普都不会。正如张昕专家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当前的美国政府只是前一任的延续。
张昕说:“美国新政府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基本态度与政策走势更多地是前任政府的延续,政党更替和新旧领导人个人风格的差异并没有让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当然相对于特朗普而言,拜登个人或者其团队在界定和表达对华看法时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更多地强调价值观外交。从此次阿拉斯加双边会谈上也可以看出,布林肯和沙利文等都在反复强调美国不仅是在代表自己,也是代表他的一系列盟友跟伙伴。不过总体来看,结构性因素才是决定双边关系走向的要点。”
张昕说:“中俄加强协调这一大的趋势肯定是存在的,只是不一定单独针对美国。因为当前双边关系发展的动力已经比较强大,虽然对美政策在三边关系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但是中俄不会把自己的政策协调单一地捆绑在对美政策上。实际上中俄间可以协调的政策很多,比如全球抗疫问题,包括双方在疫苗上的科研生产和发放,我想这也是此次与拉夫罗夫外长进行会谈的一个重点,而这与对美政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拜登在竞选期间曾许诺,他将继续在关乎美国利益和普遍价值的根本性问题上向中国和俄罗斯施压,在可能实现互利合作的方面,华盛顿将设法与莫斯科和北京寻求共同语言。一方面,在这个方向上存在一定的进展。与特朗普不同,拜登与俄罗斯延长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与中国恢复了气候对话。另一个问题是,美方的无端指责以及对关乎他国“核心利益”的事务进行干涉,所有这些都有可能破坏旨在开展对话的所有努力。即使在有对话可能的情况下,也可能让关系出现新一轮的恶化。要知道,正如历史所表明的那样,美国参加的大多数战争不是在共和党“鹰派”执政时开始的,而是在向世界推广美国共同价值观的民主党人上台后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