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讨论这些问题将有怎样的结果?两国领袖举行非正式会议本身,给问题答案留下不少的揣测。但毫无疑问的是,讨论敏感问题,还是巩固了双方的互信度。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戴永红这样认为。
他说:"首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武汉的非正式会晤行程从共同博物馆开始,以历史文化为切入点,更容易让会晤双方产生共鸣,找到共同语言。中印两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在中印两国上千年的交往史中,和平合作、友好交往始终是一条主线。尽管2013年双方在边界线东段曾发生过僵持21天的‘帐篷对峙',但是这在漫长的两国交往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其次,中国和印度历史上分别是亚洲两个文明圈的中心,同时又是正在崛起的两个大国。两国领导人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开战略沟通,就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交换意见,着重发展合作开创新局面。再次,这种轻松舒适的非正式会晤氛围,使得会晤双方可以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如果是一般的正式会晤,反而会约束两国领导人的设想和话题。而且此次会晤前夕并未预设话题,双方领导人在会晤期间可以说是就彼此共同关切的话题畅所欲言。我相信,通过这种形式的会晤,两国领导人个人之间的感情培育,互信的增强,也必将投射到政府、国家和人民之间,中印两国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肩负亚洲繁荣稳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远东所专家亚历山大·罗马诺夫在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期间,正好在上海参加由瓦尔代国际俱乐部和华东师大共同组织的"中国与俄罗斯:现代发展挑战"会议。专家界和中国媒体对武汉会晤持谨慎乐观。亚历山大·罗马诺夫这样认为。
他说:"总体来说,对武汉会晤持谨慎乐观。也就是说,一方面,会晤是好事。确实,现代世界正发生变化,两个潜力巨大的国家当然应该合作。同时,也有持一定怀疑态度的评论。不管怎样,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还有不小的惯性。也存在印度与中国除经济之外能否发展其它项目的疑虑。"
"中国媒体有主导性的共识,具体说来,印度不应屈从于美国诸如印太四方联盟这样的伎俩,以及其它一些制衡中国的方式。不管怎样,还是需要与中国搞合作。如果印方能正确理解这种局面,那么它将与中国建立非常友好的关系。走政治对抗之路,印度不仅要失去很多,而且会变得落后。相应的,还将与中国发生经济摩擦。如果印度能够放弃在政治上攻讦中国,放弃中国威胁论,放弃所谓经巴基斯坦的‘一带一路'对其构成威胁的论调,那么印度的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
"也许,会晤从某种角度可洗涤不信任的气氛。会晤关注的是正面合作: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文化。"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B.R.Deepak)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也强调,这种非正式会晤对两国发展战略沟通是重要的。
他说:"显而易见,双方已就一些敏感问题,比如洞朗问题达成了某种共识。这对于所出现的问题不至于演变成冲突或者军事对抗来说是重要的。面对双边、地区和代表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两国领袖试图协商自己的发展战略,以便合作共赢。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那么双边关系的发展将会持续上升,部分信任也将得到恢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莫迪总理会晤时建议发展稳定的中印互信关系。中国外交部网站周六这样写道。中国领袖强调,北京与新德里就很多关键问题的外交立场是吻合的。他指出,鉴于此,两国应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习主席还补充说,中国对与印度在多边国际舞台发展有效协作感兴趣,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全球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