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情况,如果和上世纪80年代作比较,那差别就更大了。要知道,80年代时从国外进修后回国的学生不超过5-10%。回国者数量增加的原因在于,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无法接纳如此多的中国毕业生了。20年前,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因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留学费用高,去那里学习主要靠奖学金。但现在很多家庭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付费上学,因此学生数量剧增。2016年,在美国共有32.8万注册中国大学生,但2006年的学生数量仅为6.25万人。
从西方高校毕业的中国大学生还希望国内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能更多些。《生意人报》记者哈伊尔·科罗斯基克夫解释说。政府已经通过《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此框架下,计划将更为复杂的产品生产本土化。比如机器人、电力设备和计算机等等。为完成该计划,准备在10年时间里支出大约2.2万亿元人民币。参与该项目的中国公司,不仅准备支付高工资,同时还计划给中国员工提供可与西方公司相媲美的自我发展条件、保险和其他优惠。
王女士今年28岁,2015年起在中国一家顶尖通讯企业工作。她从大学本科开始在荷兰读书,后来又在英国上了研究生。王女士告诉卫星通讯社,自己18岁就出国,在国外一共学习了7年,后来又工作了1年。她说:“我研究生学的是法律方向,本来的梦想是加入国际组织工作,我也在欧洲的国际组织实习过,但最后觉得还是要回国,因为我很想回家,而且中国现在也有很好的工作机会。”王女士并未向记者透露她的具体收入,只是强调“工资很高,但我的公司也以加班闻名”。王女士表示,在国外留学7年,父母的支持非常重要,她并未透露这段留学生活的总共花费,只是表示“肯定超过100万元”。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联系到的另一位“海归”是马先生,他对记者坦言,自己大学毕业于北京一所并不知名的高校,然后找工作处处碰壁:“那时候我就想,我喜欢日本的文化产业,反正也找不到工作,就学日语去日本留学吧。”于是马先生在2010年赴日留学,从语言学起,然后进入东京的一所艺术类学校学习影视制作。不过,与一般人出国留学在学历上不同,他在日本读的还是本科。经过4年学习后,马先生返回中国,如今在北京一家从事电竞行业的公司工作,月收入超过1万元人民币。谈起回国的原因,他说:“留在日本对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的语言水平能和日本人聊上三天三夜,但融入当地社会还是不可能的。”不过马先生虽然对回国的决定并不后悔,但北京糟糕的空气质量有时也会让他怀念东京,“还有就是日本人素质真的很高,这个现在中国确实比不了”。
张女士去年被美国波士顿一所大学的传播学硕士专业录取,她是在工作2年后才赴美留学的。她说:“我在中国读的大学很好,所以之前在国内的工作也不错,但我是真的想出来看看这个世界。”她告诉卫星通讯社,明年毕业后一定不会着急回国,因为出都出来了,就尽可能多待几年。她说:“我也知道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但我不会轻易放弃。我现在并没有决定以后是不是留在美国。但我想,争取至少拿了绿卡再回去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