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美欧矛盾坐收渔利

© AP Photo / Virginia Mayo俄外长希望欧盟在美国高压下仍能独立做决定
俄外长希望欧盟在美国高压下仍能独立做决定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关注
法国《费加罗报》称,欧美之间目前存在的分歧似乎给了习近平与特朗普决然对立的可能。

专家:中国在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后将在技术领域取而代之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专家:中国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将在技术领域取而代之
中国在同欧洲拉近乎的同时,仍在维护诸如自由贸易、保护环境之类受到白宫新主人威胁的共同价值。中国无疑会努力让自己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不受影响。但也想在它的眼中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对不稳定的世界负责任的领袖。即使并不总能做到言行一致。当特朗普在最近一次G7峰会上表示不支持巴黎协定时,中国领导人把这个问题当作自己的主要政治话题。例如,他向法国新总统马克龙许诺,将同他一起捍卫该协定。中国是地球上СО2的主要排放者。中国的空气与河流污染严重。但是它应能证明自己值得信赖。向再生能源斥巨资的世界第二大国,当然官方要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中国计划到2020年每年将淘汰8亿吨煤炭落后产能。目前电能生产中,煤炭消费比重占60%。然而考虑到实业家和地方政府的极力阻挠——他们希望减少经济和社会后果,还不能肯定这一目标最终能否达到,法国《费加罗报》认为。

西班牙El Confidencial网站的文章称,中国正试图在南极扎根。这个亚洲庞然大物虽然来迟了,但是现在希望在南极巩固地位的势头很猛。中国仅在1985年建了第一个基地,当时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在南极落户。今天中国已经有四个基地,计划将建第五个。美国仅有三个,全年工作。根据1959年签署的条约,

中国欲与俄罗斯合作征服南极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中国欲与俄罗斯合作征服南极
中国不是对南极声索主权的国家。专家们认为,在那里建基地或许是为了2048年一旦重申该条约会从中获得一些优势。中国的科考站可以用来表明它在南极的存在。这无疑是确立在南极拥有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手段。中国强调,自己建新科考站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但有一些前提。“迄今为止是自然科学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知道,研究资源安全的问题引起的兴趣更大。”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2015年曾这样表示。中心不久前设立了新的部门,专门研究南北极地的资源、相应法规和地缘政治。中国建造破冰船和专用飞机、直升机的速度也令人惊讶。中国正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仅借助基地。五年间中国一直阻止签署有关划罗斯海为保护区的条约。它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没有被人类“践踏”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国非常希望在这里从事捕鱼。捕鱼,同旅游一样,是被允许在南极从事的商业活动。中国人特别喜欢磷虾。问题是,磷虾是南极水域食物链的重要一环。中国不得不同意宣布争议领土为保护区。罗斯海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但是仅有最初打算保护的面积的三分之一被划为保护区,而对捕捞海洋生物资源没有限制。条约到2051年失效,西班牙El Confidencial指出。

世界报业辛迪加最近发表文章称,中国似乎已经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变成了它的发动机。中国正不断加大同外部世界的融合。但也因此出现了新的风险和机遇。战略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人倡议的结果,包括他提出的“中国梦”。

一带一路 – 中国版世界新秩序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一带一路 – 中国版世界新秩序
现在“中国梦”已经有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占据其中心位置的就是“一带一路”计划。然而,中国在全球的攻势具有旧有生产模式的许多特征。它可以把过剩的产能用于建设“一带一路”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同时它依靠国企作为这些投资的发动机。但是这会阻挠中国产能过剩行业中已经孕育成熟的改革。中国新的全球化的手段也表现在国内权力的再分配。习近平权力的集中只是更大图景的一部分。把经济决策中心从国家发改委交给了中共各个领导小组,这尤为重要。在权力集中的过程中不难看到自我嘲讽。原来,习近平曾许诺根除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在2013年11月中共三中全会上宣布的改革中,重点是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最近做出的努力中也能看到更深层的自我嘲讽。改革始于在波及许多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反应的背景之下。由于利用过剩劳动力,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无论是从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还是从脱贫的角度看。这条路已经由于中国国内日益扩大的不平衡、全球贸易危机后的停滞以及保护主义情绪的抬头而进入死胡同。因此中国希望借助全球化获得额外动力的新尝试,正遇到严重问题。未来的中国具有更大程度上面向外部世界、更自信、权利更集中的国家的特征。同时给人一种印象:中国已经较少重视旨在刺激个人消费、重组国家企业的市场改革计划,世界报业辛迪加指出。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