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马斯洛夫院长说:“特朗普从未否认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可能性。特朗普现在可能并不打算与中国打严重的拉锯战。对他来说,改善美国经济更为重要。不过,总体来说,我不认为特朗普对华政策会太软弱。特朗普与中国接触的整个历史都是基于对北京实施高压和模棱两可的协议之上的,就像2020年的协议。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特朗普跟往常一样仍在加大赌注,大谈引入新关税壁垒的可能性,尽管他还没有实施这些措施。但最重要的是,他会要求回报,因为对他来说,这向来就是一笔交易。特朗普显然将在不久的将来与中国开始非常严肃的对话,但会谈中可能会提到美国的一些要求。比如要求中国市场向美国更加开放,包括稀土金属市场。还可能包括对在中国经营的美国公司的优惠税率。”
阿列克谢·马斯洛夫院长同时指出,今天中国在谈判中拥有很多王牌,“中国已经表明将提出各种要求,包括在关税壁垒方面的要求。事实上,中国多年来已经首次对美国相当广泛的产品征收10%至15%的关税。中国要求中国商品和服务不受限制地在美国市场销售。最后,中方强烈反对美方任何涉及台湾等“红线”的言论。有趣的是,特朗普过去几周并没有发表任何针对中国的政策声明。在经济方面,特朗普继续谈论在华美国公司的经营条件不好,因此需要将其迁回美国。”
刘志勤专家说:“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特别是其单方面加征关税的行为,已经引发了全世界的一致谴责。而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殖民主义思想的余毒,实际上特朗普作为老殖民主义的遗老遗少,代表了典型的老资本主义思想,当美国产业无法满足自身市场时,就通过关税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新的剥削甚至是掠夺。毫无疑问这是严重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国家都采取措施进行了反制。当然,各个国家由于本国国情的不同,反制措施细节也各有千秋,但总体表现为针锋相对,即通过反向加征关税来抵制和减少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个人认为除此方法外,中国还有其他措施可供参考。最关键的是要软硬兼有、短期长期和大小利益兼顾。”
刘志勤专家接着说:“首先,中国可以在对国内生产企业的税收、利息和金融补贴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政策,以应对外部关税冲击对中国商品出口产生的影响。此外,增加中国商品出口的种类和范围,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拓展外部市场多元化,通过改变产品的质量、设计、数量等多方面规格来规避关税影响。最后,对于受影响较大的出口企业适当加以补贴。特别是中国国情有别于其他国家,中国拥有完整且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电子汽车、光伏电池板等产业受影响较大时,可以尝试加大在其他产业的投入。毕竟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展现出更大的弹性、更强的机动性和适应能力。总体来看,我认为中国还是能够稳住大局,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
刘志勤专家解释说:“事实证明,近年来中国应对美国和欧盟关税政策的措施是正确、公平、公正的,因为任何关税措施无论力度大小,最终伤害的还是相关国家的企业和民众的利益,这也是中方一再强调的内容。不过我们也难以指望美国短期内会有所改变,因为问题的根源仍然存在,中国与美国产生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元作为霸权货币的地位。美元是世界上最强的储备货币,被各个国家广泛用于采购和国际贸易结算。而美元过剩和美元的输出过剩是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若要彻底解决该问题,仅靠加征关税是无效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让美元放弃霸权地位,回归正常货币属性。从这一角度来看,我认为或许也可以对美元加征关税,推动其他国家降低使用美元的积极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中国经济而言要特别加强民营企业的作用,因为民营企业通常是抵抗关税影响的重要力量,这些企业不仅适应性强,灵活性高,也有着巨大潜力。在很多国际贸易争端中,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