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比奥访问巴拿马和穆利诺发表声明之前,华盛顿新政府一直在公开施压。特朗普在1月20日的就职典礼上表示,不会容忍巴拿马运河“属于中国”的局面,并以其直率且不带外交色彩的风格承诺将“收回运河”。美国在1999年之前一直控制着这条由自己修建的运河。如今,巴拿马运河上五个港口中的两个(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集装箱码头)由香港企业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运营,该公司于1997年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租用了这两个港口。在巴拿马政府就部分“一带一路”倡议向华盛顿做出政治让步后,两名巴拿马律师向该国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取消香港公司对这两个港口的租约。据两名原告称,合同中有条款违反了该国宪法。
巴拿马并不是第一个在签署“一带一路”相关协议后退出的国家。2023年,意大利梅洛尼政府高调宣布退出“一带一路”协议,称四年前另一任政府签署该协议是重大错误。意大利是七国集团成员之一,参与该倡议对中国政府和西方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彰显了“一带一路”联结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的包容性。在此背景下,意大利将拒绝支持“一带一路”倡议部分地表述为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与北京发生贸易和政治摩擦背景下展示其大西洋团结。这一事件强化了华盛顿及以其为导向的机构(包括北约)的论调,即有必要与中国竞争,并将世界划分为西方的朋友和对手。鉴于欧洲市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贸易和工业合作的深度,梅洛尼的决定对“一带一路”构想造成了重大的声誉和政治损害。
与媒体和政客在象征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呈现相比,中国与个别欧盟国家在实际互动层面的真实情况仍然要复杂和矛盾得多,尽管这些方面的相互影响不可否认。其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和贸易合作规模远非总是取决于这些国家是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例如,在累计吸收中国直接投资规模方面,意大利远远落后于德国和法国,尽管德法两国从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与西班牙等经济体量较大的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在意大利的投资也并不突出。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罗马自身无法在国内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这一趋势在意大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几年中并未发生改变,这也让意大利当局有理由对参与该倡议提出批评。
如今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通往欧洲门户的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匈牙利,是“一带一路”的成员,也是欧洲吸引中国投资的领头羊之一:截至2023年,中国对这个GDP只有意大利十分之一的国家的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亿美元,且还在继续增长。然而,欧尔班政府领导下的匈牙利在这方面多半是个例外。对许多其他国家而言,留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也并不能保证其对中国政府的友好方针。近年来,一些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明显降温,尽管没有一国决定正式退出“一带一路”(欧盟东部的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此类协议)。其中自2017年起成为“一带一路”成员的立陶宛在这一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2021 年,由于决定开设台湾官方代表处,这一前苏联共和国严重破坏了与中国的关系。在意识形态叙事和集团思维逻辑的影响下,大多数欧洲国家正走上与北京关系恶化的道路,尽管这往往与欧洲企业和欧洲消费者的利益背道而驰。虽然到目前为止欧盟中的个别大国基本上避免了与北京的公开对立,但布鲁塞尔的官僚机构和北约却一直对中国采取日益激烈的对抗路线。
中国在部分国家的累计直接投资
© 照片 : Evgeniy Pavlov
欧盟以外国家对与中国政府合作普遍持更加务实的态度,不愿放弃互惠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例如,阿根廷的米莱政府,尽管其对经济改革持激进观点,存在亲美倾向,拒绝加入金砖国家,对中国发表不得体言论,但并没有减少与北京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然而,政治层面对经济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华盛顿再次使用公然讹诈和威胁的手段,该地区的其他国家可能会步巴拿马的后尘,选择退出该倡议,甚至放弃一些与中国的合作项目。对华盛顿的强烈依赖甚至影响了巴西等大国的决策。去年10月底,在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巴西的前几天,巴西政府就释放出信号:经过长期的内部辩论和与中方的谈判,巴西政府决定放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据一些媒体报道,影响巴西当时决定的因素之一,是不希望在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的情况下激化两国关系。
外部压力可能还会破坏中国在其他地区(包括华盛顿一贯奉行遏制中国政策的亚太地区)的倡议。从个别国家的例子中就已可见一斑。例如,2023年,菲律宾马科斯政府宣布放弃与中国合作总价值49亿美元的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并宣称从日本和西方国家寻找替代投资者。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可能会开始更加积极地向中国及其邻国施压,利用华盛顿自身资源和国家间的相互矛盾,阻止中国、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深化合作。中国企业将不得不在海外运营中考虑这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