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探索月球并在月球上建立核电站的计划将是俄联邦航天局局长尤里·鲍里索夫与中国同行们在7月10日开始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期间会谈的主要议题。他在出访前表示希望通过与中国同行的会谈能够切实实施建造核设施这一十分复杂的工程。
今年 5 月尤里·鲍里索夫曾透露,俄罗斯与中国已开始开发核设施并将于 2033 年至 2035 年将其送往月球站。俄罗斯和中国将建造并共同利用国际科学月球站。预计建设工作将于2035年至2040年完成。
俄中两国已经建立了月球探测联合数据中心,将有计划于 2027 年发射的俄罗斯 月球-26 和计划于 2026 年发射的中国嫦娥七号参与协调。
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火箭与航天工业专家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由于高水平的国家间关系以及先进的航天技术,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探月的天然合作伙伴。
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专家说:“在月球上开发和安置核电站需要10年的时间。中国对装置本身的建造的贡献或许主要体现在提供各种电子和辅助设备,以确保其运行。俄罗斯自己建造反应堆更经济,因为俄罗斯目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完全可以对向月球运送装置做出贡献。但这将取决于谁将在发射接近时拥有合适的运载火箭。整个装置相当重,因此需要一个具有足够负载能力的载体。俄罗斯目前只谈论制造重型和超重型火箭,因此到那时中国很有可能拥有一艘具有相应有效载荷能力的运载火箭,并且它将能确保将该装置运送到月球。目前考虑到许多外部因素,这个联合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可能主要是中国。但最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能决定谁当时投的资金多。我们认为的理想情况是各出一半。”
预计此次北京会谈也可能讨论俄中在近地轨道上的合作。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专家相信,这种合作有助于推进太空探索。
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专家接着说:“俄罗斯在建设轨道站方面拥有相当水平的技术能力。中国在建造自己的轨道站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俄罗斯多模块结构组合的经验。俄罗斯在建造新的轨道站时也将借鉴国际空间站的经验。在北京要讨论的很有可能不是建设轨道站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其如何将其运营,即把重点放在中俄近地轨道站的联合研究和实验上。这本身就很有趣,因为从世界空间科学的角度来看,在两个空间站并行开展许多项目将非常非常有前途。可以说,这次在北京首先要讨论的就是近地轨道合作的科学部分。”
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认为,俄方对合作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专家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可以说,包括空间科学在内的中国科学对世界科学的影响力已经大幅提升。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专家说,这就是为什么在轨道上俄中两国宇航员可以开展目前在太空进行的所有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天体物理学研究、技术实验,即新材料的开发和创造,以及对外层空间条件下材料行为的研究。另外也包括生物学实验。在中国轨道站生物实验一向备受关注。在中国空间站上培育种子,然后将其运送到地球并在地球上进行播种。科学家们正在设法了解这种链条有何前景,以及它能否增加亚麻等植物的产量。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补充说,还进行了医学实验,特别是研究太空对长期身处太空的人的生活的影响。
其他国家也有可能会为了本国的发展利益而需要俄中轨道站联合研究和实验的成果,其中就包括印度、南非、巴西和沙特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