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底,美国寻求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延期6个月。这份于1979年中美建交后立即签署的协议成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为双方带来了互利共赢。
协定传统上每五年续签一次,但在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采取遏制中国的方针之后,中美科技合作就被捆住了手脚。显然,中国的进步令美国深感不安,后者担心潜在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的实力增强和技术领先地位的丧失。从那时起,美国的反华方针就不时伴随着真正的歇斯底里,以及对在美华人研究人员和企业从事科学和工业间谍活动的指责。一些在美华人科学家受到的歧视与麦卡锡主义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麦卡锡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美国的一系列镇压行为,伴随着与左翼观点代表的斗争,在公务员、科学家,甚至创造性知识分子中偏执地寻找不忠诚的公民和共产主义者。这一次,歧视不是基于政治信仰,而是基于国籍或种族归属。
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2023年12月发生的事件引发巨大反响,当时美国海关取消了几名抵达美国准备在美国高校继续学业和进行论文答辩的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并将其驱逐出境。刘国柱认为,这种想要阻止中国获得美国科学技术的态度也会给美国自身带来损失:
“总体而言,中美科技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属于典型的合作双赢。通过中美科技合作,中国学术界再一次开眼向洋,接触到了世界科技的前沿领域,对促进中国的科技进步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同时,美国通过中美科技合作、尤其是大量来自中国的STEM学科的留学生,为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这也是美国在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通过中美科技合作,双方在一些主要科技领域确实也取得了相当重要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美国在科技领域对华的打压政策,尤其是在国内执行多年的‘中国行动计划’,已经极大地恶化了美国科技界的环境,导致数以千计的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回到大中华地区。如果《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不能续签,等于是向外释放出中美科技交流继续下滑的信号,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的情况。这些因素是拜登政府必须考虑的。”
一些有影响力的美国科学家,特别是在不被大多数美国知识界代表所接受的特朗普总统任期内,反对歧视华人学生和研究人员。2019年,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莱夫撰写了一封支持华人学生和科学家的公开信。
当前,众多美国科学家主张延长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协议。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彼得·迈克尔逊在2023年9月指出,合作的破裂将对美国同行的研究产生负面影响。这位科学家还强调,尽管许多战略技术和发明的背后都是基础科学,但此类科学研究的进展不可能保密。另一方面,不同国家专家的合作可使整个科学取得更好的成果,因此关系断裂会令整个科学界蒙受损失。
刘国柱指出,考虑到美国的限制,目前中美之间的科学合作主要集中在这类基础研究上。
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去年12月中旬表示,尽管正在就续签协定的可能性进行谈判,但远不能保证会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刘国柱表示,美国可能为恢复合作提出不可接受的条件,即使达成妥协,华盛顿也可能单方面撕毁所有协议:
“即使拜登政府与中国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肯定也会做出各种限制,尤其是限制高科技和新兴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向中国提出进一步开放国内学术资源、开放数据跨境流动等诉求。而且考虑到该协议只是一个协议,并非条约。假设在拜登政府时期中美续签协议,但若2024年美国大选特朗普重返白宫,在迈克•加拉格尔和埃莉斯•斯特凡尼克 (目前是特朗普的副总统热门人选)等人的积极推动下,不排除共和党政府会终止这一协议的可能性。”
2018年,美国司法部发起针对华人科学家的大规模“间谍调查案”。此后,数千名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成为FBI调查的焦点。根据美国亚利桑那大学2021年的一项调查,超过一半的在美华人科学家遭受过种族歧视。据《华尔街日报》2022年的一篇文章报道,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美国名校中有40%的华人研究人员计划离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