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和中国研究人员最近对不同学科的数字主题和人工智能联合出版物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是欧盟“重新连接中国”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确定欧盟与中国在哪些领域的合作是“可取的、可能的或不可能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科技、经济和贸易、治理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合作,重点关注中国和欧盟(包括英国、挪威和瑞士)的关键学科和机构 。
为此,作者梳理了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特别使用了与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数字主题相关的关键词。整个研究完全围绕这些技术方面展开,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合作:从2011年到2022年期间,研究人员发现了数以万计与其关注点相关的联合出版物。
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迅速增长致使其与欧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尽管2011年中国在该领域的学术产出较低,但到2022年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
总体数据显示,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论文总数为75000篇,超过中欧的57000篇,但在2022年,中欧的合作论文数量超过了中美。此外,中欧在学术论文合作方面呈上升趋势,而中美则出现了下降。
该研究作者之一的菲利普·布鲁格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这种下降趋势与更大的地缘政治局势以及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等有关。”
关于中国和欧洲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合作,上海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对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的确有一定帮助,然而也要看到欧洲正处在对华“去风险”的大环境中。
他说:“中国与欧洲的合作有助于分享技术和知识,促进创新,制定规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也要看到美欧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一定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对华高新技术的‘去风险’方面。这可能对中国在某些领域突破美国对华科技封锁帮助有限。欧洲在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也可能联合美国对华采取科技防范措施。”
布鲁格纳表示:“中国的兴趣是越来越关注欧洲,因为我们在研究合作方面更容易接近,而且针对中国的言论还没有那么严厉。我们需要非常清楚这种兴趣,目标是防止滥用,特别是研究中涵盖的数字应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用于商定研究目的之外的监视或军事目的。”
丁纯指出,事实上,欧洲对待和中国进行学术合作已经有所防备。因此,随着对华“去风险”的意识不断深化,欧洲也可能会在对华学术合作方面设置更多障碍。
但丁纯强调,“考虑到中欧之间已经有深入的学术合作基础,而且欧洲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独立风格托底,欧洲可能不会全面效仿美国对华的限制措施,而可能采取一种差异化的方式来管理与中国的学术合作”。
布鲁格纳也表达了这一观点,他并不认为欧洲会像美国目前那样明确地放弃与中国的研究合作。相反,它会保持平衡。他说,“我认为我们未来将会非常有选择地进行合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向彭博新闻社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机构2022年申请了29853件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利,高于2021年的2.9万件。这比美国的申请数量高出近80%,后者萎缩了5.5%。该组织的数据还显示,总体而言,中国在过去一年占全球人工智能应用的40%以上。而日本和韩国2022年的申请数量也名列前茅,合计16700件。
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早在2017年就超过了美国。当时中国本土企业加快了算法在网约车、网购等一系列业务中的使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3年2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表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