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极端天气或成一种新常态,应充分做好应急准备

近一周,北京经历持续低温天气和降雪。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特约研究员郑挺颖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相关部门需要全面梳理传统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相关人群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水平。
Sputnik
12月17日,北京低温刷新历史。在2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中,朝阳、海淀等14个站突破建站以来12月中旬最低气温的历史极值,占比70%。北京刚刚结束强降雪过程,预计低温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对于此次极寒天气的出现,郑挺颖表示,今年此前的多种气候异常现象已经有所预示,冬季出现极寒天气,包括暴雪的可能性较大。“但我们的准备似乎并不充分,无论是相关人员,还是公众,大多数人对气候异常带来的风险,在认知上还存在不足。”

在郑挺颖看来,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仍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需要全面梳理传统的应急救援体系,根据地方财政能力,合理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加强公众应对极端天气风险的认知,能够做出一些预判并规避相关风险。尤其是暴雪天气可能还会带来一系列次生灾害,比如影响部分老旧建筑的安全,造成屋顶坍塌等。未来,容易遭遇暴雪暴雨袭击的市政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对本地建筑进行摸底排查,对风险有较好的认知。至少可以在暴雪到来之前疏散风险较高的建筑内的人群,关闭建筑。

“实际上,很多极端天气下的意外既是天灾,也是认知不足导致的人祸。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郑挺颖表示,“未来,极端天气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对此,我们要争取做到有备无患准备越早开始越好。”

最后,郑挺颖认为,进一步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工作力度刻不容缓,主流大众媒体也要多传播应对极端天气的常识。举个例子,一些居民点较为分散地区的居民需要重视备用电源问题,一旦暴雪压断电线影响到供暖,至少备用电源能够救救急。像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光伏发电、储能、充电和供热一体化的设备,它能够帮助分散的居民点应对极端天气。
多媒体
北京迎来今冬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