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厄尔尼诺:国际社会应携手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上周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发生,加上全球变暖,气温创下历史新高。世卫预计未来几个月将出现洪水、飓风和热浪等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面对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带来的极端气象灾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特约研究员郑挺颖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就此进行了分析。
Sputnik
谭德塞表示,上周一,世界记录到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在未来几个月,预计会出现一系列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极端天气事件,包括干旱、洪水、飓风和热浪等。他补充说,非洲之角长期干旱已经引发饥荒、移民和疾病浪潮,给公共卫生服务带来了严重压力。预计今年,非洲之角(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共和国和乌干达这七个国家)近 6000 万人面临粮食短缺。世界卫生组织称,到2023年,超过1000万5岁以下儿童将面临严重营养不良。
郑挺颖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问题,国际社会应携手应对,普通民众则需做好自身防护。
他说:“从国际层面来看,各国以及国际组织需携手共同应对极端天气所带来的问题,比如非洲之角最为突出的饥荒问题,无疑需要包括中俄在内各国联手提供粮食援助,避免因饥饿造成大面积人道主义灾难。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在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则需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比如持续高温天气下,多使用电扇、空调,如果出现轻微中暑就尽快休息喝水吃药。特别是户外作业人员很容易出现中暑或危害身体健康的情况,在这方面企业一是需要严格执行劳动保护制度,二是也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
郑挺颖指出,实际上应对气温上升是一个长期过程。
他说:“今年可能是在中国出现罕见高温,明年则可能出现在其他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各种极端天气或将频繁发生,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一定会以何种形式发生在哪里,但发生的概率和后果是由全世界人民共同承担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一是尽可能减慢升温的速度,二是加强应对极端气候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国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
多媒体
找寻阴凉:热浪席卷全球
具体到中国,郑挺颖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中国成立了应急管理部,将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处置职能整合在一起,这说明我们所面临的相关挑战格外严峻。除传统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部门在应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方面也有一系列工作,比如防灾物资的准备、技术指导、紧急状态动员、组织后勤保障等。毕竟今夏持续高温,冬季可能又会出现雪灾,大量降雪对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系统可能又是新的挑战,包括人力财力物力都需要做好相关预案。应该说只有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具有韧性,才能应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气候变化风险。”
郑挺颖强调,面对危机,重要的是积极应对,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能力,而不能麻木不仁,任其发展,无所作为。
他表示:“俗话说,危机是危险也是契机,能否抓住契机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如果经受一次高温天气,能够从中掌握很多技能、知识,增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应对能力,我认为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若是一次又一次麻木不仁地对待灾害,造成各种损失也无所作为,那灾害将只是一场灾害。另外,在应对极端天气过程中,细节也不容忽视。比如近日我出差在外地,看到高铁站顶棚玻璃有出现裂痕的情况,虽然玻璃尚未碎裂掉落,但这无疑需要安全人员定期检查。否则一旦遇到突发极端天气,玻璃极易掉落砸伤人。包括河流堤岸的坚固程度,同样需要人员定期巡防。”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近期,中国多地气温也频频突破40℃,有些地区甚至刷新当地同期观测史上气温极值纪录。据7月6日消息,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41℃,这是北京气象观测史上首次在7月出现连续两天气温超过40℃。同时,这也是今年以来,北京出现的第五个40℃以上的高温天。中央气象台接连数日发布高温预警。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关于今年盛夏全国气候趋势的最新预测称,华北、华中中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
全球平均气温连续两天破纪录,7月4日成为史上最热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