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科学家:希望为中俄两国友谊贡献一份力量

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杜崇瑞是萨马拉大学的博士生。 这位年轻人此前已在这所大学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并通过了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还开发了一个有效控制环月空间卫星的软件包。他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专访时,谈到了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太空探索产生兴趣的,后来又是如何到俄罗斯留学的;他开发的综合体与现有的卫星控制系统有何区别,以及中俄在月球探测领域合作的前景。
Sputnik
请您说一说,您为什么会对探索太空感兴趣,特别是对月球的探索?您是从小还是在稍大一些的时候对这些感兴趣的
- 我在童年时,就对宇宙和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星空的美丽和神秘感让我深深着迷。随着我长大,一些科学和科幻作品的启发使我更加热衷于探索未知事物。我也时刻关注着国内外航天探索的进展。
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我专注于研究与航天相关的领域。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探索太空的兴趣。月球作为地球最接近的天体,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索的焦点之一。通过对月球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地质构造和资源潜力。此外,月球探索还有助于评估人类在其他行星上建立基地或进行更深入太空探索的可能性
您为什么会来俄罗斯?为什么您选择在萨马拉科罗廖夫国立研究大学学习,而不是其他大学,比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那边的学校?读研究生和写论文是不是很难?
- 俄罗斯拥有全球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多个学科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包括科学、工程、数学和医学等。在航天、核能、物理学、数学和艺术等领域,俄罗斯具备深厚实力和优良传统。
我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校作为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的成员,使我有幸在毕业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来到俄罗斯合作高校留学。我的硕士学位是在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获得的,在特种制造系 (СМ),研究方向是弹道学和流体动力学。鲍曼大学的学术水平非常高,教授们对我们这些外国学生也非常友好。然而,经过3年的学习,我发现这些研究内容与我自己的兴趣不太契合,所以在准备攻读博士学位时,我联系了俄罗斯的其他高校,包括莫航和圣彼得堡航空航天大学。通过朋友的介绍,我与萨马拉大学的Старинова(Starinova)教授取得了联系。我对她的研究方向——基于低推力的深空探测航天器轨道控制问题非常感兴趣。在与导师讨论后,我最终确定了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即研究地月三体系统中使用低推力发动机的航天器的轨道转移和控制问题。
大城市固然有着独特的优势,小城市也有其迷人之处。我非常喜欢萨马拉这座城市,它宁静和谐,自然风光十分美丽。在平时,我可以在伏尔加河畔漫步,享受舒适的感觉和放松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我静下心来专注于科研工作。
在俄罗斯学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于我们外国学生来说,语言是最大的障碍。俄罗斯人讲俄语非常快,所以一开始很难适应。后来,通过不断的练习,情况有所好转。
读研确实会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来自学业压力和如何快速适应国外留学生活。读研对学术水平要求更高,课程更复杂,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国外留学还会带来思乡之情。写论文也是一个大难点,因为俄语口语和书面语,特别是科技用语的句式和结构是不同的。幸运的是,我身边有许多俄罗斯朋友以及认真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直在帮助我,给我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指导。
听说您研发了一套能有效控制卫星在近月空间运行的程序系统。您研发的这套系统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与现有的卫星运行控制系统有什么不一样?研发这套系统用了多长时间?
- 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探月航天器轨道设计方面,旨在解决基于低推力航天器的地月三体周期轨道之间的高效转移轨迹优化与控制问题。目前存在的轨迹计算算法在考虑地球、月球和航天器组成的限制性三体系统时,收敛性较差,初始猜测难以获得。此外,一些现有的优化算法未充分考虑三体动力学结构的特性,导致转移所需时间较长且燃料消耗较大。
在萨马拉大学航空航天与火箭技术学院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系统教研室的学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相关课题和俄罗斯科学基金项目。在导师和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求解算法,我创造性地提出了低推力连续受控轨道拼接的计算思路,从而设计了一套完善的程序控制算法,以实现高效计算低推力发动机驱动的航天器在相关探测任务中的控制率。这一算法主要应用于地月空间航天器轨道动力学领域,包括转移轨迹计算、转移轨迹优化以及考虑扰动情况下的转移轨迹跟踪问题。这些研究内容贯穿于我整个博士学习期间
据说,您回国后计划在大学里从事教研的工作。您想在中国的哪个大学工作?已经与相关学校签订了合同吗?俄罗斯的求学经历对您在接下来在中国的教学生涯起到什么作用?您会教学生哪些课程
- 是的,我计划回国后在国内的大学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我正在与相关高校联系,办理必要的流程手续。我对在学校开展科研工作感兴趣,并期待能够在航天领域做出贡献。
中俄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展开教研领域的合作,这其中也包括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和萨马拉大学——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校。中俄双方也一直通过派遣学生和引进人才等措施加强彼此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我相信,留俄经历将为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巨大的帮助,特别是在促进校际间合作方面。我希望能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中俄两国友谊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30年前实现中国载人登月
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探月工程规划,并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月。 在您看来,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巨大进步?
- 近期,我国的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已经启动实施,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壮举。这一消息无疑让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振奋和骄傲。回顾过去的历程,中国航天取得今天的成就确实是来之不易。
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从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再到探月工程的展开,中国航天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的成就包括北斗导航系统和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长征系列火箭型谱完善、鹊桥号中继卫星实现人类航天器月球背面通信、嫦娥五号月壤采样返回、以及天问一号火星任务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等等。
您是否打算将您独有的研发应用到探月上去,或是与中国国家航天局进行合作?
- 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完成学业回国报效国家是我理所应当的责任。目前,我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然而,我深信中国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机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理论研究成果将转化为实际应用,为航天工程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因此,我计划依托所在的工作单位,积极申请相关发射任务的载荷任务,以验证我所提出的算法和程序的可靠性。这将为我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将我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我相信自己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合适的机会,不断学习和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俄两国于2021年3月签署了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这个科研站预计在2025年至2035年分两个阶段部署,随后开始运营。 您认为,中俄在这个项目上的合作能取得哪些成果? 当前不稳定的地缘政治局势以及西方对中俄两国的不断施压,是否会对中俄两国这项计划带来负面影响? 是否有可能吸引其他国家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 2023年3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中俄关系成熟、稳定、自主、坚韧,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受外部影响,展示出生机活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具有坚实根基,两国全方位合作具有广阔前景。
根据我了解的情况,中俄两国在空间技术、科学和应用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基于对和平探索和利用月球的共同利益的认知,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决定合作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双方将遵守法律、国际法准则和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并秉持平等、开放和诚信的原则。根据“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广泛合作,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伙伴开放,加强科学研究的交流,推进全人类和平探索太空的利用。该科研站将建设在月球表面和/或轨道上,旨在长期自主运行,实现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观测、基础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科研活动。此外,该计划也考虑到人类参与的远景计划,以推动人类在月球探索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的合作我认为有望带来以下几个成果:
1. 月球科学研究突破:中俄合作的月球科研站将深化对月球地质、天文、生物等方面特征的科学探索,推动月球科学的发展和突破。
2. 航天技术创新与验证:中俄合作项目将促进航天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和验证新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推动航天技术的进步。
3. 国际合作机会:中俄合作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有望吸引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伙伴参与,加强科学研究交流,推进全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
在探索月球和太空上,中俄两国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能够成功互相协作和开展合作的?
- 《联合声明》同时还指出,双方将在航天领域共同感兴趣的方向深化互利合作,包括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国家航天集团公司2023-2027年航天合作大纲》。
近年来,中俄两国一直致力于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领域开展合作,先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关于协同实施“嫦娥七号”月球极地探测任务和“月球-资源-1”轨道器任务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关于建立联合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中心的合作协定》等协定,积极推动月球及深空探测领域的合作。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加强同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重点关注了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站舱段研制等技术交流。此外,中国还致力于推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俄罗斯格罗纳斯系统在联合应用等领域加深合作。
俄航天集团公司认为存在俄中参与联合载人计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