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学生:我们的命运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年复一年,他们变得越来越少。1930-1950年代,中国革命家的数十名子女成为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学生。从1998年开始,儿童院的中国学生已六次回访母校。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有幸采访到其中一位撰写回忆录的“伊万诺沃人”。
Sputnik
5月5日,俄中友好协会举行了中国“伊万诺沃人”(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生统称)见面会,同时还暨学校成立90周年举行《我们亲爱的国际儿童院》新书发布会。中国的“伊万诺沃人”,是中国著名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活动家们的孩子。上世纪20-30年代,他们在国内残酷斗争和抗击日本侵略情况下被送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接受培养和教育。其中有毛泽东、朱德等中国著名军政领导人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从小在俄罗斯接受教育,俄语已成为母语。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他们与苏联人民共同经受与纳粹主义斗争的沉重负担,一些年龄大些的,还加入苏军赶赴前线,其中有毛泽东的儿子。儿童院的学生李多力,是中国国务活动家、东北抗联创始人之一的李范五的儿子。

他回忆道:“我生于1936年,在苏联实际也就待了十四年,也就是在国际儿童院待了十年,而且在国际儿童院我们经历了最残酷、最残酷、最害怕也是最难过的卫国战争,我们都经历了。但是通过从幼儿园到国际儿童院、到战争胜利了以后、苏联经历的最艰难时候,我们都见过了,都经历了。所以我觉得,像我本人14年生活在苏联,我觉得最大的印象就是苏联人民、苏联政府、国际儿童院向我们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通过卫国战争,让我们觉得特别强烈,因为那时候的卫国战争是全苏联人民来抗击和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我们当时虽然是中国人,但是我觉得我们也是卫国战争的一员。”

在苏联接受教育后,中国的伊万诺沃人回到祖国,一生中,对俄罗斯始终保存着温暖的感觉,认为俄罗斯是自己的第二祖国。
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但今天依然和俄罗斯保持着紧密联系。他们的主要责任是讲述自己的历史,向后代们传递记忆,保持中俄友好遗产。本着这个目标,李多力积极参与这本书的编写,内容取材于在世和已故的伊万诺沃华人的回忆。
他说:“我10年前已在思考做这件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父母都是中共领导人,有关我们的父母,比如毛泽东、朱德和其他人,有很多关于他们的书、文章和电影,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做为第二代,继承父辈的革命传统,为自己的祖国服务,现在都退休了,但了解我们的人并不多。我们并非想出名,主要的是希望留下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在苏联、在俄罗斯和在中国的生活。我们一生非常复杂,充满跌宕。所以我觉得,应该给自己、给国际儿童院、给朋友和读者们留下记忆。2000年,《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一书中文版面世,是两位中国作家写的,共有59篇文章。编者采访了很多国际儿童院的学生,有的是根据录制,有的是由本人撰写。但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这段时间里,我们一些年长者一个接一个的离世了,他们带走了自己的历史。我们都是普通人,很少有人将自己的历史写下来。因此我决定做点什么,以2000年出版的书为基础,将它翻译成俄文,又增加了不足的内容。我们添加了7个人,之前没有写过的,最终形成66位作者的66篇文章。”
李多力
很多在国际儿童院学生的回忆录,不仅包括在伊万诺沃经历的岁月,还有之后的生活故事。李多力书中的重要部分,是挑选出来的同志们不同生活阶段的照片。
他说:“我努力挑选每个人的照片,童年的、少年的、回国后的以及工作期间的。结果是,即使是照片,已经是一部大书了,一部图片集。书中约有400张照片,每篇文章大约配8-10张。这些照片就是本人的历史。我们写的书,是国际儿童院学生的鲜活回忆。我为何将书名定为《我亲爱的国际儿童院》呢?我内心深处确实认为,这就是我们亲爱的国际儿童院。我在那里接受养育,学习。俄罗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给我太多的东西,所有这一切我们都记得。现在我们已经退休了,大家都感觉到,整个一生都在为自己国家、为中国人民服务了40-50年,但大家回忆的不是自己的工作,而是自己的童年,尤其是童年。当然,我们经受了卫国战争,经历了非常可怕的战争,但无论多么艰难,苏联政府和人民,始终在关心我们,这些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现在,我们的父母都离世了,我们都非常想念自己的童年,每5年都来国际儿童院参加庆典。”
据李多力回忆,1998年,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65周年庆典时来了60位中国“伊万诺沃人”。但这次仅来了7位,其中6位是上世纪30年代第一代学生代表,回国后,他们再次感觉自己像个孩子。

他说:“同学中有44位已经离我们而去,在中国还有27位。另有2位,1位女士在美国,另1位在伊万诺沃。目前我们中国伊万诺沃人还有29位。我们大家都差不多80多岁了,我本人87岁。我们是国际儿童院第一代学生和毕业生。我们到这里发现,其他国家的1位也没来。当然,目前的国际局势复杂,很多人无法过来。确实,80-90岁年龄,很多人想来也不容易。所以,我们来庆祝90周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感动的事情,我们感觉自己是英雄,因为我们几乎和国际儿童院同龄。”

“对我们欢迎非常热烈,领导、教师、养育员尤其是孩子们。我们所有人都戴着俄罗斯总统普京颁发的奖章,年轻人把我们看成是大英雄,我们自我感觉是同龄的孩子。因此,当我们看到教师、养育员和小孩子们,我们都非常高兴!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跳舞,我们蹦啊、跳啊的,我自己也蹦啊跳啊,非常有趣,其乐融融。”

李多力回忆自己在国际儿童院的童年,始终带着对养育员和其他人的感激之情。据他介绍,在苏联,教师不仅给了我们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还赋予我们价值观,这些都有助于自己光荣地度过未来的生活。
他说:“我们觉得儿童院教育我们爱劳动,我们一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这个习惯。为什么呢?卫国战争期间都是亲自为自己的生活,为了克服困难,我们自己种菜,自己伐木。为了保证自己不挨饿,为了温暖,我们自己去弄、去劳动。所以劳动的习惯我们一直保持到现在。另外我们保存的就是热爱俄罗斯的文化、艺术、音乐。我们对苏联的歌曲到现在都记得,年轻的时候记得,现在都记得,所以苏联的文化、艺术对我们的影响都一直保存着。但最主要的是,在苏联,教育我们做一个真诚的人、诚实的人,不骗人,就是确确实实为人民服务,不为个人利益。所以我们当时的口号是:大家为一个人,一个人为大家。所以那时候,我们的集体主义的观念很强烈。到现在我们还聚会,还总觉得我们是一个团体,是个集体,所以这些年保持这个优点。所以做个真正的人、诚实的人,为祖国、人民服务的人,不为个人利益,所有这些我们一直保持到现在。”
1 / 3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学生重返母校

2 / 3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学生重返母校

3 / 3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学生重返母校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学生,是中俄历史活生生的传承者,他们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铭记在心,走过风雨飘摇的20世纪,并将之带入新的千年。李多力认为,伊万诺沃人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所珍视的精神价值观,应传递给下一代。
他说:“我们明白,主要的是,我们作为国际儿童院的学生,我们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更大的贡献。事实是,我们作为来自中国的使者,却在苏联长大。所以我们的第一母语是俄文,第二是中文。我们的命运,是中俄友好的历史,我们经历了所有,我们都感觉到和看到,我们内心留下的印象,是我们为人民、为我们共产党、为俄罗斯人民度过的一生。但主要的是,我们留下的回忆,是给我们的孩子、后代和读者们活生生的历史。我们感觉,这些对年轻人来说是需要的。因为我们经历的,我们收获的,是不会再重复的。我们经历了苏联、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我们都经历了。所以,我们的生活是苏联、是俄罗斯和中国的鲜活历史。我们讲述自己,并非是为了炫耀,我们希望将我们所经历的,我们如何接受培养和教育,我们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都留下了什么,都一一道出。”
李多力的生活充满了乐观情绪和规划,坚信会再次重返俄罗斯。
他说:“我们坚信,下一次庆典不是最后一次,我们已经来过6次,我认为,我们还会再来。我觉得,下次庆祝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时,我们所有人将再次获得奖章,也就是在2025年80周年庆典时,我们期待着。还有2年,我们将获得这枚荣誉奖章,我坚信这个。当然,这不是我的个人奖章,而是国际儿童院的荣誉和自豪。我们获得奖章,佩戴奖章,我已经和国际儿童院说过,我100岁的时候,将把这些奖章都赠送给国际儿童院。尽管我获得奖章,但她们属于国际儿童院。”
1933年5月1日,根据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主席叶连娜·斯塔索娃的倡议,成立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这个称谓延续至今。在近90年历史中,国际儿童院培养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孩子们。首批学生是欧洲、中国、拉丁美洲反法西斯者和革命家的孩子,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有54名学生志愿赶赴前线,其中有17人没能返回。
1990年代,国际儿童院进行了重建和完善。目前,来自俄罗斯、远外国和近外国热点以及国际冲突区的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和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