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的价值观和对其它文化的尊重,是中俄新时期合作的基础

周三,俄中友好协会在莫斯科举办“中国与俄罗斯:生命价值观的契合”论坛。外交官、文化和宗教活动家以及学界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就与会者们得出的 结论做了总结。
Sputnik
俄中友好协会成立于1957年,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在积极推动中俄人文、文化和经济交流。协会成员从思想层面上去理解中俄之间的合作。俄中友好协会组织的本次生命价值观论坛,正是为了解决此项任务。
论坛主持人、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俄联邦外交部特别代表基里尔·巴尔斯基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说道:“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大概是首次在俄中友好协会框架下讨论我们文明中那些可以构成俄中对话基础的内容。我们积累了很多不同的观念、价值观、态度和传统,这些可能具有明显的文化、民族色彩,但基本上是共同的。”
发言者的报告内容涉及广泛,既涉及现代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也涉及作为其基础的基本精神和道德范畴。
基于中俄道德观的家庭和传统
俄罗斯和中国都反对西方强加的现代化和新文化规范形式。在与会者看来,这种抵制不仅在于坚持政治独立,或者像中国那样坚持特色经济发展道路,而且在于拒绝新的价值模式,这种模式通常由西方作为普遍和强制性的东西推广到世界各国。与会者们称,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和中国因对传统价值观的珍视态度而走到一起。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纳斯塔西娅·贝尔日克纳通过对“孝”概念的分析及其在《孝经》中的解释,论证了中国家庭关系的文化和国家形成特点。例如,在她看来,中国社会的传统模式是将家庭内部的关系辐射到其他形式的社会关系和整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和国家结构。正如基里尔·巴尔斯基指出的那样,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文化中,西方所推崇的个人主义都不是一种社会认可的文化规范,而传统的家庭制度,尽管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现代化后果,但在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中仍具重大意义:
巴尔斯基说:“我们(俄罗斯)与西方文化的潜意识分离是从何开始的? 我的印象是,世纪之交时,我们与欧美同行非常积极地沟通和交流,那种感觉是从家庭制度受到冲击开始的。”
俄中关系起源中的精神交流
莫斯科牧首区对外关系部员工修士司祭基里尔·佩雷古丁,成为俄中友好协会活动的主讲人之一,他的演讲致力于分析俄罗斯和中国的道德价值观,以及中文概念“面子”与俄语“荣誉”的比较。对于外行人来说,俄罗斯东正教会代表参加世俗活动似乎有些出乎意料。然而,自从18 世纪初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成立以来,正是在俄罗斯东正教的怀抱中,开始了对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而第一代杰出的俄国汉学家都是俄罗斯东正教神甫。基里尔·佩雷古丁神父的例子表明,现代俄罗斯东正教会保留了其光荣的百年汉学传统。
几百年传统的中国学:俄罗斯如何研究伟大邻国
基里尔神父分享了在莫斯科华人宗主教教会与华人信徒交流的经历,强调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在精神关怀和教区工作中的交际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会仍然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关系,20 世纪初在莫斯科创建了一个教区,现在位于圣尼古拉教堂,在精神上关心东正教受洗的中国人。据巴尔斯基介绍,现在教堂里有一个文化中心,组织宗教和世俗活动。
中俄应发展人民之间的友谊
巴尔斯基认为,在人生和精神价值体系中,无论是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都把友谊放得很高。尽管概念起源不同(在古俄语和其他印欧语言中,“朋友”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战友”),但两国人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是一样的。

他说:“我觉得,今天的讨论表明,基本上所有参加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生命价值观契合题目演讲的人都认为,我们世界观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基础之一是友谊。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对此现象的现代理解,我觉得没什么大的差别。我想,我们同行们在此方面是一致的。不管是我们还是中国人,都高度评价友谊,在我们的价值取向排列中,友谊的排序非常高。”

他补充道:“我们现在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相互信任和国家利益一致的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坚信俄中关系正进入一个新时代。之所以新,是因为俄罗斯对自己有了不同的定位。中国当然已经制定了宏大的目标,习近平时代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以及实现国际关系的新时代。在这个全球转型阶段,两国找到了彼此。我们非常有信心地朝着这样一个事实迈进:在众多国家的参与下建设我们的新世界,这些国家与我们有着同样的密切经济关系外交政策原则和价值观等。”

巴尔斯基同时指出,两国不应将自己局限于对接、相互尊重国家利益以及官方接触。他表示,俄中两国需要深化地方和基层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促进双边接触、文化和教育交流。他认为,国家应是这种过程的引擎,现有的交流应成倍增加,为此已经具备了一切条件。
文明对话:中俄双边国际交流的共同理念
所有与会者都认为,尽管有许多共同的道德基础,但俄中传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两国在与其他文化互动方面的方式越来越紧密,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明证。巴尔斯基认为,在新的多极世界中,国际外交的优势在于承认和尊重差异,俄中双边关系和国际外交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
他说:“你知道,1990 年代后期我在纽约的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然后(国际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想法:‘文明对话’。此后,又举行了几次重大活动,这一议题一直作为联合国大会议程之一。文明对话成功了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想法很棒,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为什么?因为有些国家不希望进行任何文明对话,或者认为这是将一种文明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这就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我们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俄中需要的正是真正的文明对话。”
此前在莫斯科,疫情过后,中国文化中心恢复了积极的工作。该中心主任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证实,中国希望加强双边文化交流,并表示双方需要寻找新的文化交流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这些进程。
聚焦青年一代:中俄正探寻新的文化交流模式
2023年3月在莫斯科会晤期间,两国领导人同意扩大文化交流。此外,根据他们所做决定,中俄2022-2023 年实施重大跨国项目“体育交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