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慕尼黑会晤未谈及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访问中国议题。气球事件后,没形成其他协议,以降低双边关系的紧张度。此外,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指出,美国无权在气球问题上批评中国,因为美国高空气球曾多次非法穿越中国领空。中国高级官员警告称,如果美方继续以此为借口,进一步升级、激化局势,中方必将走到最后。 他指出,在此情况下,一切后果将由美方承担。
王毅对美方有关中俄关系问题的打压与威胁,回应同样严厉。他说,中国绝不接受这一点,并强调这种关系是两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内政。中俄关系基于不对抗和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同时,据周日公布的布林肯接受NBC电视台采访称,美国有意炒作中国对俄“军事援助”话题,声称将为此提供若干“证据”。也许,美国外交官在与王毅会面时,可能以制裁相威胁,进一步敲诈中国,从而引起中方的极大愤怒。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院长、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王毅来慕尼黑试图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但他的对话者再次显示难以达成共识。
他说:“布林肯的语气没什么变化,预想中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针对中国气球事件提出不少意见,同时还提及一系列痛点问题。从各方面看,他不是那么想达成共识,因此,他的立场除了激化关系外不会有什么结果。与此同时,王毅坦诚对话,也许,期望能从美方获得更多的善意。当然,中国希望重启关系,但美方对此没有做好准备,也许,还将继续秉承进一步激化双边关系的路线。”
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吕超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已向美国阐明不变的政策原则。
他说:“目前中美关系正处于比较尖锐对立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双方高级外交官员能够进行接触是件好事。我们也希望谈成一些成果,特别是在台海问题方面。因为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在围堵中国时,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在台湾问题上咄咄逼人,进而挑起中美的对立。而且近来不仅美国高官相继窜访台湾,欧洲其他国家的议员也紧随其后。如果中美能够在这一焦点问题上有所进展,将有利于缓和整个亚太地区对立的局势。反之美国若一意孤行在中国的底线问题上反复挑衅,中美关系或将滑向更加严重的对立。”
“不管怎样,中美双方保持接触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前布林肯曾多次提出访问中国,但一直未能成行,原因就是美国对中国的严重挑衅,特别是不久前正常的中国民用无人飞艇被美方炒作成巨大的威胁。在这一氛围下,布林肯清楚即使访华,也不会有多少建设性的结果。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召开是非常好的机会。借助这一平台,王毅主任与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接触,有利于阐明中方坚定不移的原则和立场,特别是就台海问题向国际社会明确中国的底线。”
中国利用慕尼黑会议重启与西欧的关系。王毅与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爱尔兰以及欧盟代表会谈的气氛和内容,表明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比如德国总理朔尔茨向王毅表示,德方将坚定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脱钩”。王毅则指出,中方愿全面重启同德国及欧洲在各领域的交往,扩大互利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中德双方应共同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反对脱钩断链,切实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
专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指出,与欧洲政治家会晤的气氛,要远比中美会晤更富建设性和务实性。
他说:“中国希望表明其准备继续与欧洲进行经济和政治对话,没有无法克服的矛盾。在目前的西方世界,中国将把政治重心放在欧洲,而非美国”
专家马斯洛夫强强,欧洲总体上不想与中国进行美国所希望的“脱钩”。
他说:“欧洲与美国的政策区别很大。‘脱钩’概念不仅存在于拜登和布林肯的言辞中,而且在美国政治精英中也普遍存在,这是他们的主要理念之一。”
专家吕超认为,王毅与欧洲政治家会晤,对于塑造美国重压下的中欧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他说:“中美双方实际上对于接触产生积极成果都没有抱太大希望。另外,无论是欧盟还是北约国家,他们的外交政策与美国也不是在各方面都保持完全一致,有些是在美国的施压和胁迫下做出的表态。因此,此次中方与一些西方国家直接会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俄关系发展的障碍之一,是欧洲某些政客采用美国对华居高临下的习惯和最后通牒般的语言。布林肯周日刚刚提出毫无根据的论点,称中方可能已向俄罗斯提供与武器相关的援助。第二天,卢森堡外长让·阿瑟尔伯恩即代表欧盟,称如果北京向莫斯科提供军事援助,将对华实施制裁。这是他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做出的表态。但是,除了破坏王毅在慕尼黑与欧洲伙伴会晤期间试图营造的信任和相互理解氛围外,并没涌起任何波澜。美国施压下,欧洲对中国的猜疑与不信任,已让中欧关系几近倒退到冷战时期。现在,欧洲人应从中汲取教训,不能让各种牵强附会的借口,导致与中国关系再度恶化,这才符合欧洲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