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届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商品开征关税以来,美中关系逐渐恶化,这种对抗逐渐从单纯的贸易战蔓延到金融、科技和军事部门。最终,美国政治精英之间形成了有必要与中国强硬对抗的跨党派共识。中国从贸易伙伴变成头号地缘政治对手。
北京寄希望于美国的反华言论会随着拜登上台而减弱。然而,在拜登的领导下,对华制裁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某些领域有所加剧。正是拜登签署了 《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该法案规定为不在中国发展生产的公司提供520亿美元的补贴。拜登还同意对向中国供应的半导体实施前所未有的出口限制。
从美国分析中心专家的评论来看,华盛顿相信现在是与中国谈判的合适时机,因为中国处于弱势地位。与大流行后果相关的经济放缓、房地产市场危机、国内消费水平低,中国当局希望把国内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所有这些都迫使北京将抛开外交政策抱负,采取更务实的行动。中国的“狼性外交”稍稍刹车在美国被视为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中国已准备好进行谈判,美国可以在对华关系中更强硬地推动自身利益。
事实上,北京呼吁摒弃冷战意识形态,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务实合作。在布林肯访华前夕,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钟声”的系列文章,阐述了美国断绝与中国往来的政策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危险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已经达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包括半导体行业在内的人为贸易壁垒将反弹到美国制造商身上,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应该从对方的发展中互惠,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合拍。此外,文章说,美国人为设置的壁垒仍然无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总的来说,美中双方显然都把美国国务卿即将到来的访问视为是一个契机,可以在构建某种防止双边关系急剧俯冲的框架方面迈出新的一步。但对中美两国而言,什么是充分且可接受的稳定关系水平?两国的愿景在这方面存在分歧。一旦华盛顿在访问前夕公开谈论对中国的新的技术和投资限制,美国可能会有意进行长期而持续的经济对抗。华盛顿唯一害怕的就是与北京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冲
尽管北京明白与美国的关系将不复从前,而且华盛顿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中国的发展,但在短期内,制裁压力的飞轮尽可能慢地旋转对中国来说很重要。中国采取了在高科技领域最大限度地实施替代进口的方针,并在发展本国的基础研究能力。然而,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因此与美国的合作时间越长、范围越广,中国从经济和技术方面独立于西方的过渡就越容易、越顺利。换句话说,中国确实对尽可能多地与美国继续合作感兴趣。但是,北京也有自己的红线:台湾。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对台湾的任何举动,无论是武器供应还是美国官员访问台湾岛,都被视为是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仍然是双边关系中最刺激的因素。因此,美国众议院新任议长可能访台,并且宣布计划在台湾举行外出听证会,这简直是“斗牛用的红布”,在布林肯访问前夕进一步激化事态。
谈判的气氛和实际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外交官在与中国外交官谈话中提出美国关注的提纲的顺序和方式。目前,在访问前夕,美国媒体强调乌克兰危机、中俄合作等问题。而中国人则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在这件事情上不可能做出任何妥协。维持多年的现状是中美关系的立足之本。中方可能将在布林肯此行期间寻求美国公开承认其对多年现状和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诺。美国人则将等待北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声明。然而,未必会在公共场所听到在这些问题上的原则性新内容。这意味着,双方都获得了由遵守程序所带来的某种满意感,同时却保持互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