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外交部在网站发布声明称,该国决定不再参与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拉脱维亚外交部称,考虑到目前外交和贸易政策的优先事项,拉脱维亚决定停止参与该合作机制。不过,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声明中都表示,他们将继续努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且务实的双边关系。
据了解,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又称“17+1”合作,是指中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希腊之间展开的经贸合作。后因立陶宛的退出只剩下“16+1”合作。
安徽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尹建龙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根据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政府发布的退出声明可以看出,这两国的决定或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和欧盟的双重鼓动。”
美国在第一时间表态支持爱、拉两国退出“17+1”的决定。美国国务院首席副发言人韦丹·帕特尔8月11日对媒体表示,美国对此表示欢迎。欧盟也一直对 “17+1”合作”抱有并不友好的态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将视其为中国“企图分裂欧洲”的尝试。
据法新社此前报道,欧洲联盟(EU)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波瑞尔2020年5月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抨击“体制竞争对手”中国,并敦促欧盟在面对北京企图“分化欧洲”时,维持“集体纪律”。在立陶宛宣布退出“17+1”合作后,立方声称,该机制在欧盟“制造了分裂”,还敦促欧盟其他国家一同退出。
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今年6月在东京接受Nikkei Asia (日经亚洲)采访时声称,北京将“17+1”经济合作机制视为“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基石,但并没有对其成员有利。
尹建龙老师强调,欧盟一直对“17+1”合作机制存有误解。“中国一直坚持‘17+1’和中欧合作并行不悖,‘17+1’只是对中国与欧盟双边合作的一种补充,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满足更多中东欧国家更加灵活地与中国开展合作的需求,不被欧盟拖沓的决策机制所影响,”他说。
除了受到美欧的鼓动之外,尹建龙还指出,波罗的海三国退出“17+1”可能与中国没有满足他们期待的投资要求有关。但尹建龙强调,“‘17+1’合作机制是建立在互利、互惠、平等的基础之上,中国不是‘慈善家’,更不是‘冤大头’,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在政治上的‘勒索’和要求。不管它们是受到了欧盟的‘蛊惑’,还是受到了美国的鼓动,它们的退出对整个平台继续开展合作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据了解,波罗的海三国一直站在“挺台”第一线。去年11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及拉脱维亚的国会议员窜访台湾,同月“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正式成立并挂牌运作,中国政府决定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中立关系急剧恶化。
近日,由于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于访问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在台湾岛四周的六个海空域进行重要军事演训行动。七国集团外长声称,中国对佩洛西访台的“升级”反应可能会加剧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正在访问台湾的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艾格尼·瓦伊丘凯维丘特表示,立陶宛支持七国集团(G7)关于台湾海峡局势的声明。
因此,尹建龙表示,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选择在这个时候仿效立陶宛退出“17+1”合作机制与近日的台海局势或许也有关系。但他指出,“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规模太小,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不大,它们的退出仅具有象征意义。当然,这些小国在外交上的试探性举动也会对国际产生不良影响。这促使我们更加反思在对外合作上,不仅仅要追求规模和数量,更要注重实质性的合作质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去年5月回应立陶宛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时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共同倡议成立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符合各方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愿望,9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机制成立9年来成果丰硕,不会因个别事件受影响。相信在机制成员国共同努力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必将为有关国家人民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