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全球高通胀和疫情不确定性使中国7月PMI略有回落

中国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中国专家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一数据是全球高通胀和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疫情的冲击正在呈现减弱态势,无需太担心,但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Sputnik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3.8%和52.5%,比上月下降0.9和1.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总体上看,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恢复基础尚需稳固。
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PMI高于52.0%,连续两个月保持扩张,产需持续恢复。纺织、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高耗能行业PMI继续位于收缩区间,明显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是本月PMI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受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0.4%和40.1%,比上月下降11.6和6.2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价格指数在调查行业中最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出厂价格显著回落。由于价格水平大幅波动,部分企业观望情绪加重,采购意愿减弱,本月采购量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0%,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位于59.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行业市场预期总体稳定;而纺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均连续4个月位于收缩区间,相关企业对行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
PMI有宏观经济变化的“晴雨表”之称,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当指数高于50%时,则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一般在40-50之间时,说明制造业处于衰退,但整体经济还在扩张。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贾晋京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分析称,中国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略低于枯荣线50%,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PMI反映的是企业对于未来的生产预期。而因为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态度比较谨慎,会考虑安排少进一点原材料。因此,疫情因素是导致PMI略有回落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制造业PMI在7月份降至49%

“其次,国际环境也对PMI造成很大影响。因为现在全球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所有供应链的资金都趋紧。这意味着进同样的东西需要更多的钱,企业要想让资金少支出一点的话,就必须少购买一些,所以企业就需要少进一点原材料,这是导致7月份PMI低于50%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贾晋京同时强调,在上诉两个因素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外部因素,即全球高通胀造成的影响,无需对疫情造成的冲击过于担心。
“因为在中国国内疫情造成的冲击正在减缓,未来也不会因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比较重大的影响,这是随着时间推移就会逐渐缓解的一个因素。但是外部的高通胀恐怕在短期内是解决不了的,”贾晋京说。
贾晋京还表示,全球高通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中国单方面可以解决的,但中国一直通过中长期的结构性调整,努力帮助改善外部环境对中国内部经济造成的冲击。
他指出,“最近几年,中国一方面持续推进扩大内需的政策。另一方面,中国也在通过加强跟‘一带一路’国家、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使外需来源多样化、多元化。”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今年2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支撑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