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称:“中俄科技创新合作开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当前两国关系的历史高位相比,无论是合作的规模、还是合作的效率都仍在低位徘徊,与两国的互补优势和巨大潜力不相匹配,呈现典型的‘政热经冷’特征。”
刘伟认为,从人的问题看,既有专业背景、又有语言基础,还懂俄中合作的人,全中国屈指可数,不足百十人。“俄罗斯方面,我没有专业调研,估计情况也差不多。”
至于平台的问题,刘伟指出,要求开展对俄合作的平台应该是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合体。但截止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这种性质的专业化服务机构。
刘伟相信,从认识的问题看,中国科技精英很大一部分是欧美归国,在西方有广泛的人脉,对其科技发展情况了如指掌,但对俄罗斯的了解几乎空白,俄罗斯国内也有同样的问题。俄中科学项目还缺乏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刘伟提出以下措施:第一,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俄中科技人才的双向培养与实训;在重点合作领域及旗舰项目方面促进人才交流与互动。第二,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并提供稳定支撑,搭建符合俄中科技创新合作需求的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平台。第三,加大联合研发经费投入以及天使投资。建立合理机制,撬动民营资本,设立俄中专项以及天使基金,鼓励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联合研究、技术商业化,科技投融资等。第四,建立跨界协调机制重点解决共性问题。
刘伟认为:“当前形势下,俄中科技创新合作就更加重要。中美博弈,东西方对阵,新冷战抬头。中国和俄罗斯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日趋恶劣的外部环境。所以,面对美西方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垄断和封锁,我们必须抱团取暖、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