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评论公布的数据时指出,2021年中国能够维持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复苏,经济增速处于领先地位。不过,他也承认,中国经济正面临“三重”压力。威胁中国经济的,主要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减弱。
这些对中国经济的威胁早在去年12月在中国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被提出。中国目前正在对 COVID-19 采取零容忍战略。在中国一些地区,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迫使地方政府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疫情再次爆发以及相应的封锁限制了商业活动,影响了人们的情绪和消费需求。据最新统计,12月份零售额仅增长1.7%,而11月份增长3.9%。在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国内消费的情况下,与疫情相关的消费需求下滑给GDP增长带来严重压力。
与疫情有关的第二个风险是供给冲击。隔离措施不仅针对公民,也针对企业,尤其是从事零售、服务、餐饮等行业的企业。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变成了重灾区。而它占城市所有就业岗位的80%,占GDP增长总量的60%。出口企业也面临风险。尽管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出口在第四季度表现良好——12 月出货量增长 21%——高于分析师的预测——但这一激增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因素。圣诞假期和元旦前夕,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 奥米克戎病毒的迅速传播可能很快会导致国际供应链出现新的中断,并减少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最后,第三个因素——预期减弱——是前两个因素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两年来的新冠疫情爆发特点告诉我们,疫情会在不同地区发生周期性爆发。因此与没有节制地消费相比,消费者现在更倾向于存钱。企业也预感到供应链会出现更多中断,商品市场将出现波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投资需求。根据来自高盛的数据,到 2022 年房地产行业投资或将下降 2%。据统计,第四季度已经下降7.7%,尽管到2021年底仍有4.4%的增长。
中国央行从去年底开始采取货币刺激的预防措施。例如,中国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 3.85% 下调至 3.80%。本周一,中国监管机构宣布将中期MLF利率一下子下调10个基点至2.85%。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吕随启认为,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刺激投资需求。 监管机构力争降低企业借贷成本。
吕随启专家说:“我认为银行的降息措施主要刺激的是投资需求,因为降低利率影响的是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成本问题,与居民消费关系不大。”
去年中国一年半以来首次下调LPR年利率时,一些专家将此作为开始调整货币政策走向宽松的信号。但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反而要收紧货币政策、缩减量化宽松计划的时候,中国货币政策的严重放松可能会导致大量资本外流。这将破坏 中国经济的金融稳定。因此未必指望会对货币政策进行根本性的修改。在吕随启专家看来,这里很有可能指的是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吕随启专家说:“我认为,2022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不会过度宽松。一方面我国需要适当增加流动性以维持经济不大幅下滑,另一方面随着中美关系紧张加剧,存在资本过多从中国外逃的风险,而资本外逃加剧会导致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一旦大量放水,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将更大,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较大威胁。而且近一段时间美联储持续加息,也会加大资本外逃的可能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在宽松和收紧之间寻求平衡,既增加流动性刺激经济,同时又不能过度增加。另外,我国对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换句话说,央行即使增加点流动性的注入,也不可能是大规模的宽松。”
尽管最近一些西方媒体越来越多地谈论中国经济国有化的新趋势,即国有企业的作用在增加,但事实恰恰相反。即使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负有创纪录的 3000 亿美元债务的中国最大开发商恒大的违约,也说明国家希望逐渐摆脱原始经营的做法,拒绝为民营企业破产政策承担责任。
虽然经济面对同样的压力,但这次中国政府没有像 2008 年危机期间那样大规模注入流动性。这在当时导致了根本性的失衡、许多行业的生产过剩以及经济的巨大杠杆作用。当然,中国经济不会再达到以前的高增长率——外部不利因素和内部困难都会影响到这一点。即使基数很高,增长率也不可避免地会下降。大多数路透社分析师目前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