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十月停电后开始活跃

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向好的背景下,亚太地区股市出现增长。上证综指周二开盘后上涨0.23%。深证综指——上涨0.31%。结果表明,公布的统计数据比分析师们的预期要好得多。这提升了交易员的乐观情绪。
Sputnik
外媒:2022年中国经济将加速发展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数据,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10月份的49.2上升至50.1。指数高于 50 意味着该行业正在扩张。同时,制造业PMI干脆为52点。同时生产企业采购价格指数环比从72.1下降至52.9。这意味着原材料价格和生产者成本的上涨开始比一年前缓慢得多。彭博分析师此前预测则相反:与 10 月份相比,大多数 PMI 指标都将恶化。
事实上,10 月份的数据低于 50 点的分水岭,这意味着几乎所有方向都在下降。负面趋势是因为许多因素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首先,在 10 月份电力短缺依然存在。由于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价格急剧上涨,而价格又受到国家严格监管,中国的发电机生产更多电力无利可图。与此同时,由于危机后生产经营活动的快速恢复,以及该国寒冷地区的供暖季节开始,电力需求大幅上升。结果,许多发电厂几乎耗尽了燃料储备。截至9月底中国20多个省份被迫实行能源配给制度,以确保至少家庭和重要社会设施的供电不出现间断。而当家庭能源消耗下降时,生产商被要求在一夜之间转移生产,或者完全暂停生产。
自然这影响了商业活动和所有经济指标。现在到了 11 月,由于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危机,形势已恢复正常。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解释的那样,四季度始终是中国投资的旺季,企业家们明白这一点。因此,一旦主要障碍被消除,商业活动就会开始急剧增加。黄卫平教授说:
中国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9月 显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首先,10月我国疫情呈散发多点式蔓延,各地方基于防疫需要对人员流动限制得比较严格,这对整个生产方面都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复苏。其次,10月仍然处于能源紧缺的状态中,广东、江苏、山东等中国经济排名靠前的省市都在拉闸限电。再加上原料上游和海运价格上涨较快,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考虑到PMI的调查数据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10月指数表现不好也在情理之中,这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当时企业家的心情和预期。进入11月后我们可以看到,电力问题基本得到妥善解决。另外,通常第四季度是中国的投资高峰,我想企业家对于这一情况会有基本的预判。同时从我国的经济角度来看,大家普遍一致认为眼下货币是能稳住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还会更加积极。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家对于未来的预期自然会好于过去压力较大的阶段。”
国家发改委采取两大举措后,形势恢复正常。一是对发电企业的煤炭价格实施指令性上限,每吨1200元。中国贸易商不满:据报道,他们要求每吨1450甚至1900元的价格,但最终他们被迫同意国家改委采的指令。有人可能会问:如此严厉的监管会导致煤矿工人蒙受损失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煤炭期货价格仍高于世界平均价格。因此,中国煤炭价格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基本经济因素,而是投机作怪。
第二个最重要的措施是放开电价。工业家和其他消费者的电价可能波动范围从 10% 扩大到 20%。同时,这些对高耗能企业的限制也已完全取消。大量用电的人将完全按市场价格付费,市场价格将根据特定时期的电力需求而波动。
最后,世界其他地区能源价格的总体稳定也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结果经济在停电后复苏并再次加速。

中国经济为何放缓?
其他不利因素也对 GDP 增长造成压力,包括中国最大开发商恒大的债务困难、COVID-19 的新一轮爆发和相关的抗疫措施、物流成本增加、海港运营中断等。所有这一切导致制造商产品价格空前上涨。 10 月份上涨了 13%,创下 1995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11月的解冻在一定程度上是上述利好因素平衡影响的结果。然而,从中期来看,可能出现新的波动,包括​​进入“负面”区域。正在世界各地传播的新型 COVID-19 菌株 “奥米克戎”可能会在中国再次爆发。这意味着中国可能会采取更严厉的限制措施。此外,由于生产者通胀高企,中国监管机构将继续奉行温和的货币政策,避免强度刺激。然而,中国央行在其政策中始终将跨周期因素考虑在内。黄卫平专家认为,政府会采取措施应对周期性波动。黄卫平专家说:
“宏观经济的调控要有跨周期的考量。实际上即使没有疫情,2020年全球经济的表现也不会好,因为这是周期引起的。当前经济处在复苏的状态中,政策面基于跨周期的考量,我认为基本的判断是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且相对充裕,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充裕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方向已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调整和转换旧的动能。即充裕的货币政策应精准定向,不同行业的松紧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近期的电价改革,就要求高耗能、高排污企业电价市场化。”
尽管如此,在负责经济领域的中国官员层面,仍在讨论刺激 GDP 增长的必要手段。早在2020年春就在讨论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中国人民银行零利率回购5万亿元债券。这个想法是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提出的,但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拒绝。美国的实践表明,对量化宽松的热衷确实导致了通货膨胀——今年美国物价的上涨为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然而考虑制动风险也很重要。近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就表示,如果需求持续疲软,产品生产者价格继续上涨,将存在滞胀威胁。显然,明年中国负责经济的官员的工作量会增加。他们需要在增长需求和金融部门稳定需求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诚然,正如统计数据显示的那样,目前这项任务正在成功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