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空间天气中心由中国气象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俄罗斯联邦水文气象与环境监测局共同建设运行,是中国民航气象领域首个由国际民航组织批准的全球中心。
2020-2021年是“中俄科技创新年”,是两国关系步入新时代后的第一个国家级主题年。黑龙江大学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友君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中俄联合体全球空间天气中心的成立是中俄两国在科技合作方面的最新成果,显示出两国未来全方位、立体式合作的常态化趋势。
他说:“近年来中俄合作取得飞速发展。2021年两国的贸易额有望达到1300亿美元,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经贸领域之外,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今年5月,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的开工是中俄两国核能合作的成果。全球空间天气中心的成立有利于中俄通过合作提升在空间天气、航空服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一是为两国服务,二是为世界服务,这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据悉,空间天气关乎卫星运行、航空飞行、地面管网等高技术系统及人类健康等,特别是航空飞行安全和航空通信、定位、跟踪,以及航空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均可能受到空间天气严重干扰。
目前,中国气象部门已初步构建国家级空间天气业务体系主体框架,基于风云卫星和空间天气地基监测网打造的天体一体化监测体系,已经具备了对日地空间因果链的“全过程”的监测能力,以及对日地空间关键区域的关键要素做出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及预警和现报的能力,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国际水平相当。
资深民航专家、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綦琦在采访中强调,空间天气监测是大国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而在这一领域欧美国家基本不对中俄开放。而空间天气领域的发展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资源相对比较有限的,所以中俄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既有紧迫性,也有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
他说:“首先,俄罗斯拥有技术和经验。这个中心的工作包括卫星在空天环境的监测、空间站相关数据的收集,俄罗斯拥有空间站运营的丰富经验。此外,俄罗斯还是全球知名的航空航天大国,技术过硬。而我们国家有建设航天强国、气象强国的需求,同时资金投入量很大。所以,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能够实现共赢。”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气象局就开始空间天气业务试验。2002年,中国批准成立“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2004年,正式开展空间天气业务。2012年,气象与民航部门开始筹备发展航空空间天气服务。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共同申请区域空间天气中心。2020年,中俄联合体获批成为第四个全球空间天气中心。
全球空间天气中心成立后,气象与民航部门将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业务、技术、服务、人才和在国际航空气象领域的优势资源,与俄罗斯形成统一服务出口,充分履行全球空间天气中心职责,为全球民航服务提供支撑。其中,中国气象局为业务主体单位,负责全球空间天气监测、预报业务和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中国民用航空局为服务主体单位,负责为全球航空用户提供空间天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