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食品价格指数已连续九个月上升,2月达到116点,这是2014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特别是在2月份,由于产量低和出口供应减少,某些地区的糖、植物油和谷物产品的价格出现强劲增长。在全球范围内,高粱、玉米和小麦的价格也出现了惊人的涨幅,分别上涨82.1%、45.5%和19.8%。肉类价格已经连续五个月上涨。
令人遗憾的统计数字中也有一个积极的因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谷物理事会和世界银行的报告,尽管价格上涨,但全球基本农产品的需求和供应并没有出现严重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雪梅表示,中国有能力为自己提供足够数量的产品并保持价格稳定。
徐雪梅指出:“尽管受到疫情扰动,但中国食品供应相对充足,价格总体上保持了稳定态势。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3%和0.2%,环比分别上涨1.0%和0.6%,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0.9%。”
猪肉价格是中国另一个出色的指标: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保持稳定,已经连续七周回落。同时,中国生猪屠宰量大大增加。
例如,美国肉类的情况大不相同。根据央视财经的最新报道,美国食品价格2020年平均上涨了3.5%。肉价上涨是许多加工厂遵守隔离措施被迫关闭导致供应减少的结果。目前,美国西南部正在遭受干旱,这会严重影响农作物市场,结果导致玉米和大豆价格飙升至七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既会反映在农场主的饲料成本上,也会反映在肉类的成本上。牛肉和牛犊肉价格上涨了9.6%,猪肉价格上涨了6.3%,禽肉价格上涨了5.6%。
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俄罗斯食品价格去年的上涨幅度为8.2%,蔬菜价格则上涨了6.3%。
阿根廷经济在2020年萎缩了10%,水果价格上涨了228%,土豆价格上涨了114%,肉类价格则上涨了103%。
据彭博社报道,与去年12月相比,印度尼西亚豆腐的价格上涨了30%。专家指出,发展中国家想要抑制价格难度更大。特别是对于那些严重依赖商品进口的国家而言,这就更加困难。
徐雪梅认为:“发达国家在保证食品供应充足方面能力相对更强,而且收入水平高,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也更大。发展中国家作为粮食作物主产国,处理食品短缺能力也较强,比如可以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量、减少粮食出口来满足国内需求等。对食品价格上涨抵抗力较低的,应该是进口依赖度高的低收入国家。我认为这一轮食品价格上涨,对那些进口依赖度高的发展中国家负面影响更大一些,这些国家面临着进口成本上升的压力,而且居民收入受疫情冲击普遍较大,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相对较高。”
例如,粮食涨价虽然刺激了印度的粮食出口,但对进口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印度严重依赖进口,比如,约70%~74%的植物油或食用油的需求依赖进口。
专家指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粮食价格还将继续上涨,不应低估可能的风险。然而,中国已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徐雪梅总结道:“对中国来说,货币政策没有‘大水漫灌’,两会强调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今年食品价格走势应该相对平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