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体和分析师期待“两会”的召开以及政府总理报告。首先,根据两会结果,应公布完整的“十四·五”规划。与以往传统不同,将确定不仅是最近5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还要确定更为长期的前景,某些方面将直到2035年。此外,2020新冠危机年,年度“两会”改变了召开日期,而且不同以往,未确定GDP的目标指数。因此,分析家们在讨论,中国是否会重拾设定量化经济基准的做法,或者是否将重点放在描述更广泛的发展轮廓上。
去年,为抗击新冠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预算赤字数十年中首次增加到GDP的3.6%。中央政府批准发行1万亿人民币的特别国债,以应对疫情。此外,还增加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配额,数额高达3.75万亿元。自然人纳税税基增加到5000元,取消了一些税种,比如增值税。
中国推出的措施相当适度,货币政策也相当温和。这点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后者推出的利率几乎接近于零,而且向本国经济漫灌流动性。这些举措造成一定的负面结果。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解决2008年以来经济中积累的杠杆问题,因新冠疫情,暂停此类政策。去年,中国GDP中的债务总量从250%增加到270%。因此,在逐步将取消刺激性政策。总理在新报告中指出,中国不准备发行新的新冠债券,地方政府的债券发行配额也下降到3.65万亿元,预算赤字从3.6%下降到3.2%。去年,对中国来说,所采取支持经济措施是紧急性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贾晋京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强调,从报告内容看,中国政府还是维持质量增长原则,而非追求数字。
他说:“根据政府报告,中国基本走出了疫情带来的结构性经济冲击。在疫情的背景之下,经济运转恢复正常,回到了合理区间。那么在经济运行恢复正常之际,如何做好开局?我认为是值得关注的一点。另外,报告还提及,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以改革创新为根本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是要优先于经济增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就是2021年的经济发展核心,其他内容都是在围绕着这一核心利益来展开的。而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政府当时出台了很多临时性的措施,包括报告中表示不再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可以说随着疫情的逐步恢复正常,经济侧重点也在回归正轨。如果没有疫情的冲击,我们本来就在进行正常的新一轮经济重点改进,比如要素市场化。”
解决掉基础而又实质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后,中国奔向质量发展目标。对此,本次政府报告中也有体现。李克强宣布,中国今年落实的计划是,将在2030年前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而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此,国家计划在2025年前将能源总量缩减13.5%,占单位GDP的18%。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础科技和技术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首先,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失去以往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为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向价值供应链上游挺近,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为此需要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生产。
考虑到外部环境较差,技术交流受限,对北京来说,唯一的保障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可能性是实现技术独立。中国政府为此将不惜资源。正如李克强在报告中所强调的,2021年,中央政府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将增加10.6%。可以期待,中国最近5年用于科研方面的经费,每年将最少平均增加7%。此外,中国政府还承诺,将更加积极地吸引国外有才华的学者和专家。李克强指出,为此,国家移民政策可能出现一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