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演习在三个战略指挥部责任区内进行,动用了多种武装部队,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演练发生潜在大规模冲突时的行动方案。中国军方有可能正在考虑这样一种假想方案,即这种冲突将不仅限于任何一个战区,可能会升级到相互核打击的水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30年中,中国领导层从军事学说理论的角度考虑,认为全面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结论是基于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得出的。人们普遍认为,世界大战中加剧了资本主义危机。同时,第一,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第二,导致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第三,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
在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是由这个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不仅是简单地维持高水平的军费开支,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服从于核战争中的军事动员和生存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放弃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刻板思维,并最终在1993年彻底放弃了这一立场。中国那时决定要准备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随后出版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战略方针》中保留了将局部战争作为主要战争形式的指导思想。
但是,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军事活动,中国可能需要对这一指导思想进行重新思考。在冷战期间,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首要一点都是准备全面使用核武器进行军事对抗。国家主要资源都用于建造武器系统和准备与核战争有关的军事行动。在苏联的军事计划中,要最大限度地为全面战争做好准备。
美国更理性地保持准备全面战争与局部冲突间的平衡。然而,那个时期的美军面貌也与后来大不相同。美国空军拥有更多潜在的核武器运载工具,海军的潜艇更为重要,陆军更注重防空、弹道导弹和重型武器系统(如坦克)。
在中国的军事计划中,军事专家一直在考虑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现在这已成为主要场景之一。如果说苏联主要是为在欧洲大陆发生冲突做准备,那么对中国来说,太平洋战区则是主要方向。因此,中国有可能会借鉴一些苏联发展战略武器的方法,但同时,中国在海军的发展领域也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因为苏联的经验毫无用处。在未来几年中,这种转变可能会突然“大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