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认为,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人大与政协的两个全会推迟了两个多月召开。会议最终召开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召开两会而不担心疫情大面积传染。两会的召开反映出中国的现状,即生产活动已经全面恢复,各种社会活动在循序渐进地恢复。人们在控制外来输入型病例、不使其扩散的情况下,可以正常活动。第二,两会是中国政治决策的基本形式,要保持其稳定,不受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扰。今年的两会有特殊的含义,不仅因为中国在抵抗全球性瘟疫的问题上需要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还因为今年是中国脱贫进入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又是结束第13个五年规划、准备进入第14个五年规划的年份;还因为今年的两会在国家立法方面有很大的举动。
丁一凡介绍说,2020年中国两会讨论的重点话题主要集中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稳定经济、脱贫、中国第一部“民法典”以及新形势下的对外政策等问题。
他说,首先,借助防疫、抗疫的机会,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推动医学科学对病毒流传特性的研究,推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生产。他认为,在应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暴露出中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两会期间,代表与委员们将围绕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理顺医药卫生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争取强化公共政策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方面的能力。
他表示,同时,疫情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巨大,稳住经济基本盘、保障民生这个核心目标会是两会关注的重大题目。政府的工作报告将根据新形势来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设定GDP的增速,就业率指标,收入增长及环保方面的指标都会成为中国舆论及国际舆论关注的重点。
他表示,今年两会还有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人大将审议中国第一部“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都是零星的法律出台,没有一部完整的民法。2014年,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决定编纂一部“民法典”,经历多年的努力,2019年,法典草案首次亮相。民法典包括7编加附则,共84章,1200多条,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草案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时,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条意见。这次大会审议时,也会集中讨论这些意见。
丁一凡最后指出,受全球疫情的影响,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日趋复杂。在世界经济有可能陷入长期衰退的情况下,西方的一些政客为推卸责任,想把中国当作“替罪羊”,一些西方的媒体也跟着抹黑中国,煽动民粹主义情绪,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兴盛,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代表与委员们会讨论如何做好长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未来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如何处理中国与外界的关系,等等。
他认为,总之,2020年的人大、政协两会将为中国的第13个5年规划做一个总结,为即将开始的第14个5年规划做好准备。中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2020年的两会是中国立法者与政策建言者者向国民展示中国发展成果,同时也向国民表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