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去年中国政府就已开始出台多项措施刺激经济复苏。不过当时这些措施是针对贸易战造成的不利的经济形势而采取的。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强调,他们将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并避免采取大量的货币刺激措施。后来,针对COVID-19疫情带来的后果开始采取金融措施。例如,为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已多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非应税收入上限增至五千元人民币(705美元)。同时还降低了包括增值税在内的税率。总体而言,金融刺激措施花费约人民币2.3万亿元人民币(合3240亿美元)。还采取了货币刺激措施,包括降低中期多边基金和贷款基础利率。
为了应对2008年危机,中国中央政府当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这笔钱用于建设基础设施。这在当时帮助维持了危机时期较高的增长率。但这也带来了多个经济部门过热和信贷快速增长的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外界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下降,因此中国现在需要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必须通过发行特殊债券来筹集资金。今年,中央政府一再扩大地方政府的债券配额,包括上周宣布的1万亿元人民币的额外配额。因此,前六个月地方政府可能会发行近3万亿元的债券。相比之下,去年所有此类证券的发行规模为4.36万亿元。
贾晋京专家接着说:“从西方国家来看,比如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更多的是为了传导进市场,即市场主体获得资金后用于偿还债务。因为此前市场主体已经是债台高筑的情况,疫情期间现金流的减少更加剧了还债问题。所以总体还要取决于经济本身是否有实质性的需求增加,在中国是有的,但是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是还债,并非经济的实质性需求增加。目前中国没有发生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或资产负债表型衰退这样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很多西方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在中国是不存在的。疫情期间,中国不少企业的资金周期拉长,同时人员大量聚集仍然不被允许。那么在应对这些问题时,一个需要政府扩大赤字、发行债券,给企业减税降费;二是增加消费,比如发放消费券。”
在疫情高峰期中国专家界以香港地方政府如何向每位成年公民分发10000港币(合1200美元)为例,讨论了向民众提供直接金融支持的可能性。但是此项措施将导致预算财政负担大大加重。而且其经济效果令人怀疑。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的一项研究表明,疫情过后将有20%至30%的中国人更加谨慎地消费。
中国经济全面刺激方案将在两届会议后公布。不过现在就可以说,政府正在考虑前些年所犯的错误,不会使流动性充斥整个经济,以免导致不平衡和泡沫。例如,尽管地方政府吸引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但基础设施建设的本质现在有所不同。鬼城将没有多余的机场,六车道的道路。现在的重点是建造新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加速5G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发展智能生产和物联网——一句话,加快经济数字化。这些支持措施的短期效果也许不会像2008年的道路、桥梁和火车站建设那样明显和迅速,但从长远来看,它将帮助中国实现质的飞跃并达到经济发展的新水平。然而,就GDP绝对值增长而言,中国也不太可能输掉。根据专家们的计算,将经济数字化程度提高1%,可实现GDP增长0.3%。此外,根据分析公司ICD的预测,到2023年中国GDP的50%以上将与数字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