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情况下到底谁犯有过错:没有对儿童实施足够看护的父母,抑或是没有在游戏产品上标注适龄提示和警语的游戏开发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所采访的专家们对此看法不一。
中国最近骤然加大对玩游戏的人和游戏开发公司的压力,采取了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实名制认证、人脸识别,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减少发放新游戏注册许可证数量。
陶然对此说:“就类似事件来看,游戏可以说是问题的源头。如果没有游戏,那么儿童自然就会走到室外去寻找小伙伴。儿童无法正确区分虚拟与现实,容易模仿游戏中的虚拟危险行为,同时造成心理人格扭曲,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应该杜绝儿童玩电子游戏至初中阶段。因为根据我们的研究显示,人际交往可以活跃大脑的全部区域,但是玩游戏却只需要使用大脑的一部分即可。若是儿童长期玩游戏无法使全脑得到锻炼,将影响到大脑的发育。”
2019年5月,世卫组织把游戏成瘾列入疾病清单。在此情况下,就像烟草和酒精等其它成瘾产品上面标注健康警语一样,是否应该给游戏标注适龄提示和警语?
陶然说:“我个人认为,就像烟盒上标注‘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一样,游戏公司也应该在屏幕中标注‘不宜模仿’等字样,以引导未成年人避免受到伤害。”
“首先,儿童适宜的游戏创作应当偏向于认知启蒙,正向价值观树立,鼓励真善美等。将大脑尚未完全发育、心智尚未健全的儿童与暴力元素、幻想多于现实等不适宜的内容隔离开来。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的选择和游玩时间上家长要做好监管和引导工作,不可盲目抵制,否则会适得其反”——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更何况,专家认为,儿童正是通过游戏学习许多重要东西的。
孙先生说,“而某些游戏内容可能涉及鼓励人们克服困难、获得勇气、坚持正义、不畏挫折、帮助他人、诚实守信等,而这些模仿是不需要被禁止的,反而需要鼓励。重点还是在于家长需要教导孩子明白一个核心的道理:游戏是游戏,生活是生活。中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和智力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至于禁止儿童玩游戏的先锋人物比如‘雷电法王’杨永信,用电击等极端暴力手段强行阻止孩子玩游戏,我认为这是一种犯罪,是一种社会的倒退,是用野蛮来替代文明。绝不应该去提倡。而且很多不适合儿童玩的游戏都注明了需要满18周岁,可以说在进入游戏或者注册账号的时候就已经提醒了。禁止儿童玩游戏不是游戏公司能够做到的,这个要父母去看管教育,父母不给手机,孩子能玩吗?”——孙先生提出问题。
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 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网络对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正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