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者们提出了对宣泄性质的新理解

莫斯科市心理学师范学院的学者们分析了宣泄(Catharsis)的心理结构,弄清楚了基于各种心理机制行为的不同宣泄种类。研究结果发表在《文化历史心理学》杂志上。
Sputnik
  • 在通往自我充实的道路上

宣泄现象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时代起就闻名于世。从传统上来说,对宣泄的理解被解读为与心灵净化有关的艺术作品的省察效应。

莫斯科市心理学师范学院专家们的工作目的是分析宣泄的心理结构和应用心理学意义。

在宣泄结构中,专家们划分出兴奋阶段(激情)、集中精力阶段(与作品主人公融为一体)、超越阶段(走出自我边界)。宣泄以“人回归自我”为结束,也即因道德体验而导致的反射性自我充实为结束。

对宣泄结构进行心理分析旨在回答最终转变如何可能发生的问题。

  • 宣泄:中断与回归

在所划分的不同宣泄期和艺术理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莫斯科市心理学师范学院的专家们分析了艺术理论文献中所详细描述的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和荷兰画家伦勃朗作品的宣泄体验结构。

“职业届认为,卡拉瓦乔把观众置于偶然证人的角色上,迫使他在情绪极点时同情主人公,为主人公感到不安,目的是随后让观众感到尴尬,甚至有负罪感,因为他似乎偷窥了自己所不该知道的事情”,——莫斯科市心理学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系师范心理学教研室教授德米特里·卢博夫斯基解释说。

研究者认为,制造这种尴尬是促使宣泄中断的方法,也就是缺乏反射收尾。研究者们建议,把这种在与作品情绪连接强度最高时发生中断的宣泄体验称为“激情宣泄”。

莫斯科市心理学师范学院师范心理学教研室教授马林娜·叶尔莫拉耶娃在研究中强调,装模做样不是伦勃朗画作所特有的:最强烈的情绪并不通过面部表情来表现,而是在沉默中经历。伦勃朗的主人公身上找不到强烈的感觉,然而他的意象在观众那里激起排山倒海般的感情和领悟。

伦勃朗画作空间中的主人公-画家与观众的相遇激起了内心的省察。莫斯科市心理学师范学院的研究者们认为,画家的手法使观众离开情绪白热化,就完全难以想象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系统,引起观众自我充实的心情,有助于突出另一种道德体验——“反射性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