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航天局:2018年中国共实施38次宇航发射 航天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果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京4月17日电 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4月17日在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中国共实施38次宇航发射,航天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果。
Sputnik

赵坚在介绍2018年中国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时指出,中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他说,2018年中国共实施38次宇航发射,其中长征系列火箭37次,成功将104颗卫星发射入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2018年,北斗导航卫星全年成功发射18颗,全球组网卫星基本系统完成部署,形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能力。

2022年前中国载人飞船将批量生产
赵坚说,此外,中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他说,2018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在轨交付,标志着中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的新阶段。实践十三号高通量卫星在轨交付,进一步满足航空、航海、铁路互联网通信用户接入需求。高分五号、高分六号卫星交付投入使用,提升了业务服务能力。风云二号H星及风云三号D星正式交付,8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稳定运行,作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和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业务深入论证,蓄势待发。
在谈到航天国际合作问题时,赵坚指出,中国在这一方面也取得新成果。他说,嫦娥四号任务面向全球征集科学载荷,在中国探月工程中首次搭载4台国际合作载荷,包括在着陆器上搭载的由德国研制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在巡视器上搭载的由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在"鹊桥"中继星上搭载的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在哈工大微卫星上搭载的由沙特研制微型成像相机。这些仪器伴随着嫦娥四号飞向月球,世界各国科学家携手探索宇宙奥秘,取得丰硕成果。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发射成功,搭载由意大利空间局研制的高能粒子探测器,中意两国元首互致贺电。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由中法双方研制的海洋辐射计和波谱仪工作良好,中法两国元首互致贺电。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期间,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主席向媒体表达了参与中国后续探月工程任务的强烈愿望。中巴航天合作迎来30周年,中巴航天合作不断深化。
赵坚还透露,今年中国计划发射高分七号、北斗导航、中巴地球资源04A星等重大工程任务,同时还将实施天琴一号等空间科学卫星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