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调查新闻网站(The Intercept)援引谷歌公司内部文件报道,谷歌公司正在开发代号为蜻蜓(Dragonfly)的搜索引擎。蜻蜓是为装有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而设的系统。这种搜索引擎将按照中国法律的要求过滤内容,在搜索后不显示中国互联网信息调控规则所禁止的那些链接。而且搜索引擎各个门类不希望公众看到的内容都被遭到封锁,无论是文件、图片或视频均包含在内。谷歌公司没有证实也没有反驳这则消息,只是公开声明,公司对此类投机消息不予置评。但市场对这则消息的反应则是坚定的:中国最大搜索引擎和科技公司百度的股价应声而跌,跌幅超过7%。
无疑,谷歌公司是世界级搜索引擎巨头。哪怕是对百度公司来说,要和谷歌公司在技术方面和用户人数方面一争胜负,也是不容易的。但出现了一个问题:从原则上来说,中国用户是否需要一个替代性的搜索引擎?可能,几乎占领全国市场的百度完全满足了市场需求,所以,谷歌推出的替代方案在中国根本没有需求?
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刘兴亮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采访时指出,在任何情况下,谷歌公司要赢回被百度抢占的市场份额都将极为困难。
他说:"如果谷歌搜索引擎能够在保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重返中国,那么我们是欢迎的。但是,倘若谷歌此次是经过中国政府审查的,甚至如媒体报道所言--该公司正在研发可过滤的新闻应用程序,屏蔽与中国政府审查标准不符的信息,我认为,我们是不太需要了,即便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对于为‘五斗米折腰'的谷歌,相信大家对它的好感度将大打折扣。"
从历史上来说,谷歌公司的口号一向是"不作恶"(don't be evil)。公司的集团道德标准正基于此。公司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在苏联出生,在谷歌2010年退出中国时,他把这一点归结于意识形态基础。布林说:"这对我的困扰比对别人大,因为我出生在专制国家。在我生命的最初几年,我曾观察到所有这一切现象。"实际上,谷歌公司只因不接受审查就退出中国市场,这可能是在耍滑。要知道在2010年前,谷歌在中国运营时也遵照"中国防火墙"的所有规则对内容进行过滤。但随后gmail电邮服务开始遭遇黑客攻击,谷歌开始通过不受"中国防火墙"控制的香港服务器开展业务,并拒绝遵守中国当局进行内容过滤的要求。但谷歌当时为何拒绝,到底是因为意识形态考量,还是出于集团安全考虑,或者出于纯粹的商业利益考虑,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整体而言,谷歌公司商业利益和集团道德标准开始越来越经常发生冲突。美国国防部的旗舰人工智能项目"马文项目"(Project Maven)使谷歌公司陷入严重分裂。谷歌在项目框架下开发电脑视野算法(人工智能领域),以便分析军用无人机上的视频图像。为反对这个项目,谷歌公司共有4000多名员工在请愿书上签名。他们认为,谷歌公司参加军事研究违背自己"不作恶"的口号。10多个主要工程师甚至辞职,不希望为这一项目出力。结果在本公司员工的压力下,谷歌公司放弃在2019年后就本项目与五角大楼继续合作。
为了为重返中国的意愿寻找意识形态上的理由,谷歌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想出了新口号--"谷歌是所有人的谷歌,我们希望在中国为中国用户服务。我关心的是为全球每个角落的用户提供服务"。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刘兴亮认为,谷歌公司的动机多半是由商业利益决定的。
他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市场规模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当然,这样的吸引力八年前在谷歌退出中国时就已经存在了,到了今天,谷歌公司当年的创始人也都还在,为什么突然会改变策略以期重返中国?"
可能,答案相对简单。世界科技巨头谷歌、脸书已经在世界市场上达到了一定的成度。在脸书公司公布季度报告后,人们发现脸书的股票不久前下跌近20%。公司关键指标--受众和进款的增长首次低于预测。更何况,脸书财务经理大卫·维涅尔(David Weiner)表示,未来增长指标将更低。
各个科技公司亟需庞大的未开发市场,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因此他们试图同意当地政府的要求,以进入中国。苹果公司(Apple)打算把中国区iCloud用户的资料转交给中国当地的公司。脸书已经宣布在中国杭州市开设独资分公司,打算在杭州建立创新港(Innovation Hub)。隔夜,中国当局以行政程序办理不正确为由,撤回了对脸书在杭州设立独资分公司的工商注册许可。
另一个问题是,哪怕是做出了所有让步,也不排除已经错失抢滩中国市场时间的可能性。中国科技公司已经建立起本国互联网自给自足的生态体系。谷歌在中国有类似公司--百度,推特在中国有类似公司--微博(Weibo),Whatsapp在中国有类似公司--微信。《纽约时报》不久前写到,在过去10年内已经有整整一代人成长起来,他们从不知道世界上有谷歌、脸书、Instagram和推特存在。中国用户有享受到所有提供有意思内容的类似服务的保障,他们甚至从不思考有什么消息会因审查考虑而直接遭到封锁。《纽约时报》写到,北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两名学者不久前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些事实。大约100名大学生获得了翻越互联网防火墙的软件,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使用这款翻墙软件浏览国外的信息资源,至少一半学生甚至从未尝试过翻越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