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在经济不出现急刹车条件下打赢贸易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在外部政治与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条件下有必要扩大内需。还在中共十九大期间就谈到必须更加关注质量增长而不是数量指标。不过在新条件下重要的是不要出现急刹车。
Sputnik

根据官方数字,中国经济一季度总体增长6.8%,与去年相比似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然而一些省市的增长指标仍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就有天津。它的一季度经济增长仅为1.95%。而要知道,天津曾一度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工业品产出增长一季度仅为0.1%,环比下跌2.2%。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更加困难--一年下降了四分之一。

报告: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一方面,需要放弃依靠出口与大量投资的旧增长模式,因为它已经没有任何潜力。另一方面,每一元投入的人民币的回报率在迅速下降,造成经济中的不平衡,表现在基础设施与产能过剩,结果是债台高筑,成为银行系统的沉重负担。有鉴于此,同债务负担作斗争,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过渡,自然就成了解决现存问题的一个举措。另一问题是,经济增速下降不应当来得太快。否则这将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以及居民收入的下降。

许多分析人士至少是自2008年危机以来这十年间一直在预言中国经济将崩溃。出乎意料的是,这并没有发生。相反,中国GDP稳步增长。然而这一次感到不安是有理由的,这就是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战。它将剥夺中国相当一部分的出口收入。不过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典指出那样,这一次也还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刘典说:"没有必要过分预估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中国的各项经济调整,是针对中国经济的现状,瞄准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痛点,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比如说中国正在进行的三大攻坚战,针对的就是中国经济中杠杆率高、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短板。中美的贸易争端只是一个外部因素,没有这个外部因素,中国依然要进行这些经济调整措施。而贸易争端的出现,则成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实际上还在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之前就谈到了有必要让经济步入健康和技术含量高的发展轨道。中国已经意识到,现代竞争能力的基础是掌握高科技。未必谁能拒绝同创新领域领先的国家合作,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矛盾。而这意味着,需要逐步走向创新。


刘典接着说:"中国当前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是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简单追求速度转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中国外交部:美政策若基于无稽之谈则极其危险
同时创新的基础,据说,不再是出口收入,而是来自内需的收入。原则上也正在建立这种模式。90年代末出生的"千禧一代"进入市场。他们与父辈不同,不愿储蓄。他们认为,需要活在当下和消费当下。这也是为什么p2p贷款、小额资助机构以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如此流行。另一问题是,这一市场增长太快。2015年消费信贷规模达19万亿元,而到了2017年9月已高达30.2万亿元。因此,正如刘典指出的那样,政府必须让家庭贷款规模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刘典说:"保持居民杠杆率在一个合理区间,有助于扩大内需。但是居民杠杆率过高,会让居民将一大部分家庭收入用于还贷,反而抑制了家庭需求。按照海通证券11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在54%左右,美国(79%)、英国(88%)、欧元区(59%)、日本(58%)等发达经济体居民杠杆率水平均超过中国。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属于中等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居民杠杆率在过去10年上升非常快,但是通过中国政府的有效手段,在2017年出现了下降。而合理的居民杠杆率,也给中国扩大内需的行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不过,这位中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不仅要依靠信贷工具。最近五年平均每年创造1300万个就业岗位,6800万人脱贫。城市和农村失业率一直维持在5%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价格指数在2%左右。201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刘典指出。而这意味着,不管外部形势如何中国都会依靠自身力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