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专利机制基础——《专利合作条约》签订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该条约保证缔约国提交保护发明的专利申请流程一致。从这套机制存在以来,美国长期占据专利申请数量榜首。一般认为,自由的资本主义氛围鼓励创新精神 、推动创新发展,正因如此,美国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最有利的环境中工作,并最终逐步增强美国的科技能力。
郑安光:“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科技教育水平在加速提高,逐步追赶发达国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科研人员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数量较多,所以毫无疑问专利数量会迅速增长。而美国仍然保持着平均发展速度,因此专利数量被中国赶超也不意外。”
他表示:“我认为专利的总数肯定是衡量国家科技能力和科技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首先,除数量外,还有专利的质量问题,包括专利的科技含量以及是否能够在推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其次,像原创性研究项目和论文的数量、具有突破性进展的项目数量等等,也都是衡量国家科技潜力的标准。”
中国在应用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一些从事人脸识别的初创企业占据领先地位。比如商汤科技,估值1500亿美元,被认为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初创企业。但另一方面,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能力不足。比如,虽然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论文数量已经在超越美国,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也仍然比美国的多一倍,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可以提供全球领先的成品产品,但却离不开美国企业研发的芯片。
中国过去发展科技的策略让人一目了然。中国不同于美国,在技术领域算后来者,所以中国使用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并使用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廉价劳动力和较大的市场,这完全符合逻辑,也帮助中国在应用领域脱颖而出。但是,这种方法只在全球市场自由及开展科技交流时有效。并且,中美技术对抗证实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影响。
美国想限制向中国出口技术。华为及一系列技术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黑名单,导致这些公司更加难以从美国供货商那里购买技术、配件和软件。上周媒体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实施美国技术出口新规。如果新规实施,诸如台积电等非美国芯片生产商也不能向中国供货,因为台积电使用的生产设备也使用美国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大概预见了这种情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必须自食其力,发展本国基础技术。中国在2016年就批准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定下保障高科技产品进口替代比例在2025年前达到70%的任务。在微芯片方面,中国目前自我保障度只有16%,进口芯片比原油还多。但中美技术对抗让中国无路可走,只能加快发展本国技术的步伐。有意思的是,美国想遏制中国发展,却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中国徒有大量专利和科研论文,却未能真正成为全球技术大国,美国的举动可能会促使中国克服这一唯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