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共约有100万平方公里的盐碱地, 植物难以在这种不利环境中生长。中国的盐碱地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埃塞俄比亚,现在这种土地也可重新进行农业轮作了。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学者袁隆平向中国媒体表示,如果能够利用哪怕是十分之一的盐碱地,那么全国的水稻产量将增加20%以上,也就是增加5000万吨,足以养活2亿人。袁隆平现年87岁,他所领导的团队没有从零培育出新的水稻种类,而是把现有的水稻亚种的收成增加了一倍。这些稻谷亚种是上世纪70年代培育的,当时中国学者们为了努力养活迅猛增加的居民人数,而开始寻找能够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种类。他们在广东省遂溪县发现了一种水稻亚种,但一公顷的收成仅有两吨,仅为普通水稻的三分之一,没有种植意义。现在的水稻产量增加到了商品指标的水平: 每公顷收成4.5吨。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目前按照工业规模种植海水稻是否现实。他说:
"所谓的‘海水稻'作为一个新的稻种出现,这是一件好事,是应当予以肯定的。但是从目前的试验情况来看,将其称之为"海水稻"还为时过早。因为海水平均含盐量为4%,近海海水的含盐量至少也在2%以上。现在研究的这一稻种要在含盐量为6‰的情况下可以栽培,在海水和淡水混合的地方含盐量一般要在1%以上,那么要人为地制造含盐量6‰的地方,恐怕这样的地方不是很多。中国自解放后就曾进行过盐碱地治理,最早的治理就是种水稻,洗盐压碱之后种植水稻。我要强调的是,当时是中国的水资源还很丰富。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林木破坏严重,水资源急剧减少。那么水资源减少之后,再用水冲洗盐就不可能了。过去那些用水改造的盐碱地也就全部荒废了。现在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耕地,最严重的是水资源问题。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本就不多,河流从1991年到2012年已经减少了55%,现在中国水资源十分紧缺,再希望用水制造出含盐量为6‰的地方种水稻,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水资源污染也是一个问题。如何将技术改进至能够在含盐量为1%到1.4%的地方种植水稻,才是有前景的。在中国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要造福老百姓,还有待努力。"
科罗斯季科夫在为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所做评论的最后指出,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黄仕文(音译)表示,海水稻之所以价格高,原因可能不仅在于它具有异域风情,还有益于健康。海水是在水稻中存活的疾病和细菌的天然杀手。他指出,这降低了农药的必要性,使水稻更有机。他指出,海水稻的研发者们刚刚踏上征途:目前水稻不是在纯海水中生长的,而是在严重稀释的海水中生长的,含盐量仅相当于海水中的五分之一。但他相信,这一想法具有光明未来:它有助于把没有生命的荒漠变成稻田,在出现规模效应后,海水稻的价格也会逐渐降下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