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器坠地和俄罗斯航天业改革

关注
回顾过去一年多,“火卫一-土壤”的坠落只不过是俄航天业诸多失败中的一例

在近地轨道徘徊两个多月的“火卫一-土壤”火星探测器终于回到了地球。去年11月8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由于火箭发生故障,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俄罗斯航天署并未正式公布卫星坠毁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根据媒体报道,这颗价值**50亿卢布 5000000000 RUR**的卫星可能已经在进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

俄罗斯航天署已经成立了以国家技术集团科学委员会主席科普捷夫为首的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计划在1月26日公布故障原因的调查结果。不过,有消息称,由于无法找到残骸,调查委员会只能进行推测。 

火箭发射事故频发 

回顾过去一年多,“火卫一-土壤”的坠落只不过是俄罗斯航天业诸多失败中的一例。 

2010年12月5日,由质子-M/DM03火箭发射的三颗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未能进入正确轨道,发射失败。调查结论称,事故原因是设计文件错误导致发动机加注燃料过多(多出1.5吨),火箭质量过大而使发射偏离轨道,三颗卫星落入太平洋。此次事故给国家造成了**40亿卢布 4000000000 RUR**的损失。联邦航天署副署长列米舍夫斯基和能源火箭航天集团总设计师费林被解职。 

2011年2月,载有地球-IK-2军事侦察卫星的轰鸣/微风-KM火箭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升空后,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卫星被送入错误轨道。这次事故对于俄罗斯恢复中断25年的太空军事地质勘查计划是非常严重的打击。据估计,仅卫星方面的损失就至少为**10亿卢布 1000000000 RUR**。这一次,航天署副署长希洛夫被解职。 

8月18日凌晨,装有微风-M助推器的质子-M火箭携带快车-AM4卫星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325秒后,卫星失去联系,发射失败。这颗卫星是俄罗斯通信部用于实施数字电视转播联邦专项计划的,其保险额超过**75亿卢布 7500000000 RUR**。 

6天之后的8月24日,联盟-U运载火箭搭载进步M-12M货运飞船从拜科努尔升空。飞船上载有保障国际空间站6名宇航员生活的必需品。发射后5分40秒,火箭发生事故并坠落,部分残骸落到了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共和国境内。调查结果显示,这是由于燃料输送管路堵塞造成燃气发生器故障所致。 

12月23日,子午线军民两用通信卫星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搭乘“联盟-2.1b”型运载火箭升空。在火箭点火421秒时,火箭第三级出现故障,导致卫星无法进入近地轨道而迅速坠至地面。火箭碎片坠落到新西伯利亚州境内。 

资金问题和质量问题 

资金短缺一直被视为困扰俄罗斯航天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波波夫金曾表示,2012年航天署的预算为**1000亿卢布 100000000000 RUR**,但为了实施全部计划,需要**1800亿卢布 180000000000 RUR**。 

根据公开数据比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预算为**187亿美元 18700000000 USD**,而俄罗斯航天署预算去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也仅为**31亿美元 3100000000 USD**。2011年,俄联邦航天计划的预算保障水平从2010年的**670.4亿卢布 67040000000 RUR**增加到**758亿卢布 75800000000 RUR**,但当年的格洛纳斯计划拨款额减少了三分之一,为**77亿卢布 7700000000 RUR**。 

俄罗斯航天署前任署长佩尔米诺夫去年四月卸任前表示,财政部的拨款政策无法使俄罗斯完成占领国外发射市场的任务。他以中国为例进行比较--中国计划在5年内占领南美和亚洲的发射市场,“即使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他说:“占领市场总是依靠财力。我们目前同南美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同阿根廷、智利、巴西和古巴共同研制航天器。”他表示,这些合作两三年前都开始带来利润,相当于国家为航天事业发展拨款的三分之一。 

以盈利为目的的发射给俄罗斯航天事业带来了巨额的补贴,仅质子火箭发射每年就能给俄罗斯航天业带来**7亿美元 700000000 USD**收益。过去五年里,俄罗斯的火箭发射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远远多于中美两国。以2010年为例,当年俄罗斯进行了31次火箭发射,是居第二位的美国和中国(均为15次)的两倍多,同期欧洲仅发射了6次,日本为两次。但是,俄罗斯航天署一直反对高频率的火箭发射--这会造成从生产能力、质量监控到人员责任心等一系列的问题。 

从这几次火箭发射失败所公布的原因看,有些是认为设计失误造成的,有的是来自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问题,而且几乎都是火箭末级故障引发的。佩尔米诺夫曾承认,火箭生产的质量监控体系存在不足,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的负责水平也有降低的趋势,包括同韩国合作发射火箭失败的例子。 

改革任重道远 

实际上,俄罗斯早就认识到了航天领域的问题。早在2011年2月底,副总理伊万诺夫在2010年俄罗斯航天工作总结会上对联邦航天署提出了批评。他表示,航天领域存在包括设备制造工期延误、多次推迟火箭发射、国家预算采购发射承保等诸多问题。 

但这些并未引起航天部门的关注。在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发生失败后,时任航天署署长的佩尔米诺夫对此不以为然,他甚至表示发射失败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因此不算是个灾难。这受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强烈批评,总统助理普里霍季科称这种自我安慰的态度是决不能允许的。 

实际上,在佩尔米诺夫领导俄罗斯航天署期间(2004至2011),俄罗斯航天业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发展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并大幅增加了发射卫星的商业合同。同时,俄罗斯对国际空间站项目,包括其科研活动的参加也大大增加。 

不过,佩尔米诺夫主导的成立航天技术集团的改革引起了争议。按照设想,能源航天火箭集团应该成为俄罗斯航天业的主导企业,其旗下汇集了俄罗斯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动力机械公司,以及俄罗斯最大的运载火箭制造企业——萨马拉的进步中央设计局。反对意见认为,将航天领域的所有主要企业聚集在一个集团旗下会导致各个企业失去自主性。 

2011年4月底,佩尔米诺夫被解除了航天署署长的职务。官方的解释是他到了退休年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波波夫金接替了佩尔米诺夫的职务。这被认为是俄罗斯航天署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可惜,这个新时代的开始并不让人感到高兴。去年多次发射失败甚至让航天署获得了一个“烟花署”的称号。 

波波夫金在“子午线”卫星发射失败后表示,由于航天领域事故频发,他已经计划将一系列部门的领导人交给年轻人负责。 

不过,航天领域需要改革的不仅仅是人事问题,还包括政企不分的体制。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弗罗洛夫去年表示,他们从航天署定购的两颗气象卫星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数据。他强调,气象卫星出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航天署的垄断地位——该署即当采购方,又当制造商。 

无论如何,就从一年多来的六次发射失败看,俄罗斯航天业要重新焕发生机,进行重大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就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渐没落下去。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新社立场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