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温室大棚技术带到俄罗斯的中国农场主

© Sputnik / Vitaly Ankov今年第一批黄瓜苗
今年第一批黄瓜苗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关注
他们在俄罗斯的工作和生活体验以及心路历程,带您感受不一样的俄罗斯,透视万里北国的神秘和精彩。在西伯利亚寒冷而一望无际的荒野上,一些白色的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意,里面透出的生机盎然的绿色让人仿佛置身初春的华北平原。这是中国农场主老冬在俄罗斯的蔬菜大棚。

   

中国人在俄罗斯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中国人在俄罗斯”节目:老冬——一位在俄罗斯远东经营农场的中国人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在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人口稀少,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大量土地未被开发。由于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大力吸引外资农业发展,中俄两国的地理距离又近,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来到这里经营农业。勤劳能干的中国农民,将自己丰富的种植经验带到了北方邻国,也满足了当地对农产品的需求。

     老冬在远东联邦区的赤塔州经营农业已经有17年了。从2003年他就开始了在俄罗斯的种植之路。2012年,俄罗斯开始推动远东农业投资项目,鼓励将土地租给外国人耕种,只象征性地收取50卢布租金。但近些年,随着大量外国人(主要为中国人)进入远东农业市场,竞争者增多,租金已远非当年的50卢布。再加上有一部分土地只能从私人手里租用,价格早已水涨船高。不过,老冬的先见之明让他省去了这部分支出——他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境外投资公司,以公司的名义买下了大片土地。

© 照片 : 由老冬提供老冬的温室大棚
把温室大棚技术带到俄罗斯的中国农场主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老冬的温室大棚

     老冬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他将中国先进的大棚技术带到了俄罗斯。他的暖棚可以在冬季十分寒冷的赤塔州常年维持在25摄氏度左右,非常适合蔬菜生长,一年可以种植两茬作物。他说,赤塔这个地区光照条件非常好,用温室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中国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产量也很高。

“我这儿一共是83公顷地,算起来就是一千三、四百亩吧,没全扣棚,扣棚这块温室是32个,78个冷棚,冷棚就是单层塑料那种。冷棚也种蔬菜,只不过晚些,冷棚得4月20号以后才能栽。基本上我很少有休息,头一茬到6月20号就完事了,接着就种第二茬,种到11月20号吧,一年就一直到11月20号。从元旦又开始。”

     多年的坚持让他赢得了相当好的口碑和信任。他种植的蔬菜往往刚收获,就在当地一售而空了。

“当地,赤塔销(售)一部分,乌兰乌德销一部分,有时候远点,往伊尔库(茨克)运点儿,但往那儿运运输成本高,基本当地销的多。开始几年往外运得多一点,现在当地比较认了,基本都当地销了。基本上货下来,人家直接打电话就订走了,自己不用去销售。”

     俄罗斯远东土地非常肥沃,尽管种植方式相对原始,也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肥料及农药,所以产出的农产品质量非常好,价格也比国内卖得高。老冬说,因为受当地自然条件所限,他仅能种植蔬菜,而在远东东部的很多地区,不少中国人选择了前景更好的经济作物,如大豆、玉米、油菜等,这些作物一来品质好,二来需求旺盛,很多会返销回国内,效益非常好。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中国人无法像往常一样跨越边境到俄罗斯务工。对老冬的农场来说,直接面临的困难就是劳动力不足。老冬解释说,种大田的话,需要的机械设备多,而人员需求相对较少,一般只需要几个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即可。但大棚种植不一样,需要经验丰富又踏实细心的农民身体力行地去耕作,而当地以及从中亚过来的工人无论是经验还是细心程度都比不上中国工人。往年,他一般会雇佣三、四十个中国人,而今年,算上他自己,只来了14个。预计今年整个农场差不多有一半的土地无人耕种。

© 照片 : 由老冬提供今年第一批黄瓜苗
把温室大棚技术带到俄罗斯的中国农场主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今年第一批黄瓜苗
“今年就种不了那么多了,只能按人来。能种多少棚种多少棚吧。我们的冷棚基本都不种了,可能就一半,今年扣了40个。”

     俄罗斯对入境中国工人的管控也是比较严格的。农场主可以申请一定数量的中国工人工卡,政府相关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发放数量。工卡的办理需要一定时间,而有些农场,比如老冬的农场 ,往往从元旦已经开始劳作了。于是,他们在为工人办理入境手续的时候会把前一年的名额留一部分给第二年,以保证一年到头都有足够的人手。

“前一年申请的多了,就留着备用。比如2019年,办一部分工人,(2020年)元旦之后马上可以入境。我留的是2019年的工卡指标。2020年的工卡指标下来以后我就用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在年底时候再给他们办,这样的话第二年就用上了,就这样一年一年这么倒。要现申请根本来不及。”

     老冬的农场是从2002年的一次政府考察之后建立起来的。当时,老冬的家乡为了发展建设,很多农业用地被征用,当地农民无田可种。政府在去俄罗斯考察时发现了机遇,便想尝试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将这些农民作为劳务输出到俄罗斯,既可以让空闲的土地物尽其用,又能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老冬便尝试帮助他们建起一个小型的农场。

“第一年效益还不错,就从2003年开始整地就整到现在了。多的时候有七八十号人,好几百个棚,那是2007、08到10年那会儿。刚开始干,总想往大了弄,再一个,国内那边说有这么多的劳务,给国内减轻负担,国内多来点劳务,还能挣点钱。这么过来的人就多了。人多反而不是那么挣钱。”

     起初的探索阶段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损失。蔬菜种植的时效性很短,采摘之后要立刻卖掉,几天不售出就要扔掉了。最多的一次,他曾一天扔掉三、四十吨的蔬菜。经过多年的尝试,老冬摸索出,三、四十个工人的时候,农场的效益最好。这样的人员配置一直保持到了现在。老冬一直喜欢用有经验的中国工人,也会雇佣当地人,但数量不多,因为两国在对农业的理解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

哈巴罗夫斯克农场主米哈伊尔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俄罗斯免费土地:从获得到开发

“俄罗斯人不会,自己家别墅种点小园子还行,如果是(作为)生产方式,他们那种做法差得很远。首先他不精心,做农业他还跟上班似的,早上几点来,晚上几点走,这种根本不行。像我们这人都守着,没有时间观念。”

     俄罗斯对农药使用有严格限制,通常允许使用的数量仅为国内标准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当地还有严格的农产品检验机构。老冬介绍说:

“检验检疫机构要比国内做得好。像我们在这种植,他们一个月怎么也能来两趟。也不和你打招呼,去你的棚里,直接拿你的产品,或者拿一些土样、水,回去做化验,看你有没有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你要有残留就不让你卖了,东西上不了市,人家给你下单子来了。我们这么多年,(有)三四年了,都用微生物菌肥,又当农药使,又当肥料使。自己做这个微生物菌肥。所以就病害很少,用的也很少。所以从产品品质上提高不少,当地人很认我们的东西。”

     老冬说,每年他们都会去山东寿光学习,那里是中国蔬菜温室大棚的发源地。他们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在俄罗斯的农场实践起来,不断创新。如今,老冬的蔬菜大棚在成熟季节能够日产20多吨,已成为当地大棚种植的企业典范。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