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诺沃:中国人的第二故乡

© Sputnik / Yulia Kozlova以水星喷泉为背景与李辉大使拍照留念
以水星喷泉为背景与李辉大使拍照留念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关注
五月假期,位于莫斯科东北部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市迎来庞大的外国代表团。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曾经的受教育者,前来庆祝母校85周年。国际儿童院在其存续期间,为86个国家的革命家和反法西斯者的5000多名孩子提供安全和教育上的保障。当时,他们的父母在各自国家从事解放革命事业,苏联承担起这些孩子的养育工作。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中国毕业生在参加''不朽军团” 游行在红场2015年(资料)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儿童院中国毕业生将出席塞瓦斯托波尔阅兵
记者:上世纪30-40年代,中国爆发国内战争,很多孩子来到国际儿童院接受教育。其中,有毛泽东、朱德和刘少奇等国际共运领袖的孩子。苏联和国际儿童院像亲人一样接纳了他们,中国永远不会忘记。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这样强调。李辉大使参加了5月2日在伊万诺沃艺术宫举行的国际儿童院85周年庆典。活动结束后,我们有幸与大使进行了交流。 

李辉大使:“他们在中国的动荡时期为中国革命家的后代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这可以说让我们的革命家和中国的领导人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斗争当中,投入到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当中。应当说从这点来看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一些毕业生后来担任了中国政府各个部门的领导人,比如担任过中国国家总理的李鹏先生,担任过副总理的邹家华先生,他们都是国际儿童院的毕业生。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为中国的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人才,这是功劳巨大的。我刚才讲过基本上没有像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这样的一所学校对世界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影响。因为它的毕业生在八十几个国家都有,而且这些毕业生里担任各种职务各种岗位的都有,他们为自己的国家为全人类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发挥了影响。这可以说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保育院独一无二的优势,我们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保育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记者:100多位中国人高兴地将自己称作“伊万诺沃人”。其中的很多人已不在人世。据健康状况,仅有16人来俄罗斯参加儿童院庆典活动。最年长者是87岁的伍绍云。儿童院中国受教育者团队非正式负责人李多力这样介绍说。1941年,5岁的李多力被从莫斯科带到伊万诺沃。当时,法西斯分子兵临苏联首都,留在那里已不再安全。     

© Sputnik / Yulia Kozlova国际儿童院毕业生(李多力在左边)
国际儿童院毕业生(李多力在左边)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国际儿童院毕业生(李多力在左边)
   

李多力:“我们来到这参加国际儿童院成立85周年的纪念活动,看到了很多我们的同学,看到很多以前的同班同学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觉得这样的聚会越来越珍贵,对我的意义也非常大。我们每次来伊万诺沃都有特别的感觉,感到很亲切。觉得我们回来了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我们来到这里除了看到这里的人以外,还注意到这里的体育场还在,那个树林子还在,那条河还在,我们到了以后还抽了时间专门去河那边拍了照。这已经是我们第五次来了,第一次我们来了60多个人了,后来一次比一次来的人少。这一次我们来了10个人。我们这次来参加聚会感觉特别激动也特别感激。另外今天他们还特别安排了节目,而且我们中国驻俄罗斯的大使李辉也代表我们国家来到这里。伊万诺沃州州长和一些领导也来到这里参加庆祝活动,这也使这次庆祝活动更加有意义。现在这里的孩子一代一代的换,我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到我们自己,我记得我们当时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感到特别的亲切。我们每次来都希望能留下美好的纪念,我们现在在中国也自己办了这样一个儿童院。”

记者:这里有典型的俄罗斯风光景色:松林、绿岸、鸟鸣如潮。这里是国际儿童院孩子们课后游戏之地,现在成了我们与童年相约的地方。来自广州参加庆典的80岁的邓金娜这样指出。 

© Sputnik / Yulia Kozlova邓金娜
邓金娜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邓金娜
 

邓金娜:“那里有一条不是很大的小河还有泉水在那边。那边有一个小的泉水我还记得。夏天的时候还可以采那些蘑菇采野果还有那些松子。我们当时单独出去次数不多,女孩子都是几个人一起跑出来玩。”

记者:苏联不仅给中国孩子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学校。白发苍苍的肖立昂这样强调。   

© Sputnik / Yulia Kozlova肖立昂在国际儿童院85周年展览开幕式
肖立昂在国际儿童院85周年展览开幕式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肖立昂在国际儿童院85周年展览开幕式

肖立昂:“首先是一种天然的国际主义,不分民族不分肤色,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很自然。然后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大家团结友爱像兄弟姐妹一样。劳动教育也非常多,劳动观念也非常强,这影响我们一辈子。毕业以后回到国内工作都非常认真,而且待人接物也都像俄罗斯人一样的直率。这些是改变不了的。对我们来说适应中国的环境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班的走了,我们这些小班11、12岁的慢慢慢慢的就适应了。但是一些根本的受俄罗斯和苏联影响的东西一辈子都改变不了。尤其是对于美好事物的信念和信仰这种追求,这是我们看着苏联电影、唱着苏联歌、看着苏联小说长大的这种熏陶对我们影响还是很深的。再加上50年代苏联是我们中国的老大哥,在中国也推崇苏联所有的事情所以我们很适应。所以这种信仰非常坚定。后来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我和我的父母都被关起来说我是苏修特务。但是这些事情没有影响我们最为坚定的信仰,这是根深蒂固的。这确实是儿童院给我们的。而且这里有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实话实说,怎么想怎么说,这也是学校交给我们的。今天我们看这个节目,传统在精神也在,这不是一天两天,这是几十年积累的。我们说中俄现在任何一个学校也做不出这么好的节目,看了非常感人。”

© Sputnik / Yulia Kozlova塔尔卡河
塔尔卡河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塔尔卡河

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孩子回到了祖国,他们在自己国家继续学业。在此之前,很多人已经成为苏联高校的大学生。回国时,他们已经是专家了。  

记者:数十年后,中国的“伊万诺夫人”还彼此保持着联系。一起庆祝节日,必要时,彼此相助。他们见面时,常常用俄语交流,唱起苏联歌曲,做红菜汤,回忆在伊万诺夫的点点滴滴。对于他们来说,俄罗斯这座城市已是第二故乡。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