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臣怎样成了一名苏联特工?

© Sputnik / Liudmila Matsenko 王立臣
王立臣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关注

俄中共同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苏联和中国都认为,在欧洲抗击希特勒法西斯和在亚洲抗击日本侵略,是共同的事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共同的胜利不可能有你我之分

后来成了一名苏联特工的中国小伙王立臣的命运,就是当时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一个典型的例证。王立臣的遗孀刘霞向卫星网介绍了他的历史。这位虽说年龄已高但却健旺的老人,还有一个俄语名字--小时候给她起的多拉。多拉是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长大的。儿童院在30-40年代对许多后来成为新中国领导人的革命者的后代来说就是自己的家。她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部工作,成了中国第一位教授播音员。她与丈夫恩爱相处30多年,有两个儿子。

多拉给我们讲述了王立臣是怎样到的苏联。这还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了。

"山东人纷纷从山东半岛逃往土地辽阔的东北地区。可是这里是日本和满洲国的天下,没有地方栖身。农民中在传说,有一个苏联,那里是天堂,到处都是未开垦的土地,政府公道,对人民不错。于是王立臣的父母就背井离乡,去了苏联。

1944年夏,王立臣年满14岁,进了一所手工业学校,发了外衣和长裤。开学前,校长把他叫去,问:"你想不想解放祖国?如果想,就进特工学校,保证你饿不着。

王立臣欣然同意,当然不只是因为有饭吃。两小时后,王就随着来招生的中尉上了车。

"特工学校里的学生都是普通的中国孩子,王立臣改名叫伊万·沃尔科夫,也称王伊万。学校里只准讲汉语,可是这些孩子的汉语几乎都忘了,所以汉语成了他们的主课之一。这所学校是在1944年8月开办的。这离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向罗斯福和丘吉尔保证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对日宣战只有半年多,胜利还遥遥无期,但是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王立臣在特工学校学的是报务。这是一门很难学的技术,连比他年长的都赶不上进度,而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1945年,也就是他15岁的时候,考上了二级报务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多拉听了一会儿继续给我们讲:

"8月10日那天深夜,一行三人,两个特工,一个报务员,在指定地点跳伞,着陆后,藏好降落伞,就摸黑走路,发现了一大群人在睡觉。原来头天苏联飞机在牡丹江散发传单,警告市民:‘城市将受到轰炸,请赶快转移。'这些人都是来躲避轰炸的。他们问市民:‘市里有没有日本兵?'市民回答说:‘一个也没有,只有伪满军人,但是他们都在慌慌张张地往山里跑。'王伊万马上安好了天线,告知安全着陆以及牡丹江的形势。他为了这场战争学了将近一年,而这场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月。这时,他仍然是无国籍者。"

© Sputnik / Yulia Kozlova大约有30万人参加 “不朽的军团”游行活动。
大约有30万人参加 “不朽的军团”游行活动。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大约有30万人参加 “不朽的军团”游行活动。

俄罗斯没有忘记自己的英雄。今年的4月15日在俄罗斯驻华大使举行了向中国老战士授予"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仪式。把王立臣奖章授给了他的妻子。三个星期过后多拉又被邀请到了莫斯科。同当年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过的其他的孩子们一起参加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5月9日这些中国老战士参加了全俄"不朽军团"游行活动。当天共有50多万人参加了通过红场的游行活动。他们举着参加过抗击德国法西斯和日本侵略者的自己亲人的照片。刘霞手里举着的就是自己的丈夫王立臣的肖像。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