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钓鱼”诱捕中国“间谍”的背后

© flickr.com / Philippe Put美国“钓鱼”诱捕中国“间谍”的背后
美国“钓鱼”诱捕中国“间谍”的背后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关注
天津大学否认美国政府对其教授从事间谍活动的指控。美国司法部早前宣布,有6名中国公民,其中包括3名天大教授盗窃商业机密。

最近一段时间里,中国公民在美国涉嫌间谍的丑闻并非罕见。但是,本次中国的反应却极为强烈。而且,并非是政府、而是学界做出了这样的反应。天津大学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张浩教授被捕带有警示色彩。这位准备参加学术会议的36岁学者在洛杉矶降落后,立刻被美国特工机构带走。也就是说,张浩遭遇了“钓鱼”式诱捕。

其实,案件本身平淡无奇。既没有发生枪击、五角大楼的秘密计划也未曾被盗。对中国公民的指控是,他们从两家美国公司盗走的技术被用在了手机装置上。调查者们认为,张浩和其同事早前曾在美国商业公司工作,他们掌握了重要的秘密,从而帮助中国使用先进技术来打造自己的设备。可以看出,在中美关系中,同时有两个题目浮出了水面:间谍纠纷和知识产权领域冲突。

完全有可能,美方此举与筹备习近平访美有关。显然,华盛顿希望掌握更多的“王牌”。为什么不利用这起间谍案件来强化9月峰会中的立场呢。

这起案件的另一个用处是国内政治,也就是美国选民。每一起此类案件,都可以将美国公民的注意力从本国安全领域的漏洞中、从自身某些技术已开始走下坡路的情况中引开。事实上,不能用中国的“阴谋”来做解释。莫斯科PIR-中心安全问题专家奥列格·杰米多夫认为,对中国的指控,常常带有政治色彩,尤其涉及到网络间谍和工业技术被盗更是这样。

他说:“值得指出的是,中国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在网络空间的活跃性,都可被当成‘稻草人’来使用。对于美国公民和立法机构在讨论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来说,这些都可被当成佐证。中国不断增长的规模和其复杂的间谍行动,都是对国防预算进行辩论的‘万能钥匙’。”

2014年10月,美国水文学家陈夏芬在同事众目睽睽之下被带走,并被威胁判刑25年和处以100万美元的罚款。5个月后,检察官在未解释原因的情况下拒绝了这一指控。这起案件表明,美国护法机构在打击窃密方面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

《纽约时报》针对陈夏芬案件曾不无嘲讽地写道,在美国,仅剩两类公司,一类是被中国间谍盗走机密的公司,一类是谁也不知道,中国间谍已经潜入其中了。中美两国的大学生和学术交流,中国的诸多移民,都使中国人变成间谍案件的适合的标靶。毫无疑问,中国也在利用这些交流来促进本国的基础学科研究。但无法认同,中国参与美国项目研究应被认定为间谍活动。也许,美国也受益其中,不然,其大学和公司为何要邀请中国专家前去工作。但结果是,中美两国学者的任何接触,都受到美国的怀疑。或者应该说,美国正变成一个封闭的国家,它正在忘记,其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移民者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