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平号”下潜北冰洋海底的幕后之谜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俄罗斯“和平1号”深潜器
俄罗斯“和平1号”深潜器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关注
10年前,北极研究迎来新的世纪。2007年8月,人类首次抵达北冰洋北极海底。俄罗斯“和平1号”和“和平2号”深潜器在两米厚的冰层下实施了极限下潜。进行了科技考察并将俄罗斯国旗插在大洋底部。 那么,此次考察存在怎样的危险,其科学意义又何在呢?我们请到驾驶“和平1号”、下潜参与人之一的阿纳托利·萨加列维奇教授为卫星通讯社做下介绍。

记者: 阿纳托利·萨加列维奇教授是俄罗斯科学院海洋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是使用载入潜水器研究世界海洋的最有经验的学者之一。1989年,他作为主驾驶员曾驾驶“和平号”在世界各地完成了500多次下潜。因在“北极-2007”深海探测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敢精神而获得俄罗斯英雄称号。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2007年8月,人类首次抵达北冰洋北极海底。
2007年8月,人类首次抵达北冰洋北极海底。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07年8月,人类首次抵达北冰洋北极海底。

记者: 据阿纳托利·萨加列维奇教授介绍,“北极-2007”考察活动准备了多年,动用了两艘伴随船只。“俄罗斯”号破冰船破开冰层,紧随其后的是载有考察队员和两艘深潜探测器的“费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2007年7月24日,他们离开穆尔曼斯克港驶往北极。天气非常好,因此很快到达目的地。找到适合“和平号”下潜的冰窟窿,准备入水。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俄罗斯”号破冰船破开冰层,紧随其后的是载有考察队员和两艘深潜探测器的“费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
“俄罗斯”号破冰船破开冰层,紧随其后的是载有考察队员和两艘深潜探测器的“费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俄罗斯”号破冰船破开冰层,紧随其后的是载有考察队员和两艘深潜探测器的“费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

记者: 2007年8月2日,50吨的船吊将第一艘深潜器从“费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中吊出,小心地放在甲板外。莫斯科时间9:28分,“和平一号”潜入暗蓝的水中。半小时后,第二艘深潜器也被放到水中。每艘深潜器设有3名船员。

记者: 下潜3小时后,“和平一号”与伴随船只联络。船长报告:“深潜器已在北冰洋海底,深4302米,停在黄颜色的土层上。我们可以执行任务”。研究人员借助于机械手,取回土样和海洋动物,然后将一面用钛金属制作的俄罗斯小国旗插入海底。

记者: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相当过敏。很多政治家将其看成是俄罗斯有意独拥广阔的北极领土。据阿纳托利·萨加列维奇教授介绍,在美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向他提出过这个问题。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相当过敏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相当过敏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相当过敏

萨加列维奇教授:“我回答说,1969年美国航天员登月,在那里插上了美国国旗。谁也没说过,月球是美国的了。2007年俄罗斯在北极所做的事情也不是政治行为。这是在检测俄罗斯的下潜技术,而且,此类技术在深水作业、建冰上平台和完成救助任务时是需要的。我们第一次下潜海底的时候,谁也不知道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现在我们明白了,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

记者:岁月走过10年,“和平一号”驾驶员首次公开承认,这是相当有风险的任务。所有下潜者都明白,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一些人下潜前甚至还写了遗嘱。据萨加列维奇介绍,不是为装备担心。设计师伊戈尔·米哈里采夫设计的俄罗斯“和平号”,是可靠的并能承受600个大气压。可载3名船员潜入水底6公里。真正的威胁在于,那个50米x50米的冰窟窿有可能在任何时候关上。     

萨加列维奇教授:“回来的路最为艰难。需要不停地盯着冰窟窿的方向。找不到这个‘窗口’,就意味着死亡。要知道,深潜器无法穿透2米厚的冰层。距水面距离不多时出现了危机状况。‘和平一号’离冰窟窿1.5公里时,几乎找不到方向了。原因在于破冰船将潜水器放到冰下时的回流。在北极地区,回转罗盘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只能根据导航系统改变潜水器方向来寻找冰窟窿。庆幸的是,9小时的水下探险顺利完成。”

© Sputnik / Lyudmila Matsenko阿纳托利·萨加列维奇教授
阿纳托利·萨加列维奇教授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阿纳托利·萨加列维奇教授

记者:今年9月份,阿纳托利·萨加列维奇教授将年满79岁。年龄不小了,但他并不想停住脚步。很多年里,他一直在想乘坐“和平号”做环球游。要知道,我们对地球海洋表面的研究还相当有限。也就是说,对人类来说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发现还等待着我们。其中包括海洋中的热液区。据老教授介绍,在俄罗斯,水下环球游因没有资金而未获得支持。

萨加列维奇教授: 中国人对这一想法情有独钟。2-3年后,中国可建起下潜11000米的深潜器。这个载人潜水器取名为‘蛟龙’。其实,同名潜水器已于2012年下潜马里亚纳海沟。按照计划,这两个潜水器将做环球游。我建议,可选定大洋中的有益于研究的80个区域。”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白熊
白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白熊

记者:那么,如何看待别人在落实他所提出的水下环球研究计划这个问题呢。萨加列维奇教授指出,科学和竞争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概念。科技成就并不属于某个单独的人,而是属于全人类。因此,他可以和任何有意获得海洋新知识的人一同工作。

 

新闻时间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