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西方国家的第一个条约

关注
它不仅明确规定了俄中东段边界,而且也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作者:俄新网记者黄轶男

从16世纪后期开始,沙皇俄国的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开始了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从17世纪中叶开始,沙皇俄国和大清帝国在远东地区多次发生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1685年,中国军队攻占了阿穆尔河上的阿尔巴金要塞,要塞中的45名俘虏投降清军,后其中部分人被押解到北京。就这样,在中国的首都第一次出现了定居的俄罗斯人。

在此后的尼布楚战役中,沙皇俄国在军事上遭到沉重打击。俄罗斯基于内政外交困难重重,认识到应该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谋取商业利益,于是积极地与清帝国展开了谈判。清政府在同沙皇俄国交涉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两国都是大国,不可能用军事力量彼此压服。以强大武装作为后盾,通过谈判手段,商定两国都可以接受的边境线,才能保证长久的和平。

1689年8月27日,俄中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此后的150年时间里,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长久的安宁。

在选择定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当中,其实有很多人是皈依了东正教的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他们是散落在贝加尔湖和顿河平原一带的蒙古人后裔),其中还有一位东正教教士。康熙皇帝把他们还编入军队,隶属镶黄旗,称为"俄罗斯连"。阿尔巴金人名为战俘,实际上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礼遇。他们被安置在北京城东北角的城墙之下,与清帝国八旗官兵一样领取俸禄,分到了住房和耕地,其中还有人在当地娶妻生子。除此之外,还将一座关帝庙拨给阿尔巴金人,以供祈祷之用。阿尔巴金人当中的东正教教士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将其改为小教堂,1696年这座关帝庙被改建成了索非亚教堂。中国人按照中国习惯,将这座教堂称作"罗刹庙"。

据1682年成书的《平定罗刹方略》记载,在阿穆尔河和松花江流域,在不同时间向中国军队投降或被俘的俄罗斯哥萨克人超过百人。1685年,前期投降、被俘的哥萨克人与阿尔巴金人一道被送往了北京。由于路途遥远,劳累疾病的原因,阿尔巴金人中只有十几个到达北京。其中有七户是哥萨克人:罗曼诺夫(改姓罗)、哈巴罗夫(改姓何)、雅科夫列夫(改姓姚)、杜比宁(改姓杜)、霍洛斯托夫(改姓贺),其余两家因没有后代,姓名不详。

在北京的阿尔巴金人属镶黄旗,虽然有很高的俸禄(每月俸银13两,与普通百姓相比还有各种经济上的特权),但大概是受到了满洲八旗子弟的影响,花钱如流水一般,最终导致债台高筑。加之清帝国赐给阿尔巴金人的妻子以满人居多,这种亲属关系的建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阿尔巴金人的生活方式。

随着阿尔巴金人定居中国,在中国正式出现了东正教的宗教活动。此后经清朝皇帝许可,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俄罗斯东正教使团。1716年4月12日,首位东正教修士大司祭伊拉里翁·列扎斯基抵达北京,成为东正教会在北京使团的首位司祭。在当时的条件下,东正教是维系阿尔巴金人与俄罗斯文化的唯一纽带,尽管此后的阿尔巴金人基本上已经被同化,生活习惯与起居与普通中国人并无二至,但是他们仍然与东正教会保持密切联系。宗教信仰成为阿尔巴金人未能被彻底同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00多年以前的这段历史,包括阿尔巴金人的迁徙、《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成为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大国交往的起始阶段。《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平等条约,它不仅明确规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而且也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新社观点 

新闻时间线
0